读书

遇上一本好書——《蠅王》

2016-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星理学

真正伟大的作家,并不是以功成名就、赚取金钱为目的的。星星常说,这世界充满了恶,而几乎所有的恶都是人造成的。人类对自我本性的无知,无法正视自身残酷和贪欲的可悲事实,导致了这些恶的存在。从古至今,有增无减,且变本加厉。如何让人类正视其自身的问题,如何使人正轨、自省,抑恶扬善,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毕生的使命。

十年前,星星读了宋教授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的一篇论文,叫《试论“孤岛文学”》。文中提到了一本叫做《蝇王》的书,作者威廉·戈尔丁,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蝇王》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当时的星星刚刚大学毕业不久,是一个顶无知又自以为是的SB。所以读完之后星星根本没有任何感觉,好悲剧。

星星前段时间读了雨果的《海上劳工》,产生了对人性一系列的疑问,故在姑母大人提醒下又重读了这篇论文。星星真是悲喜交加!星星慨叹居然能跟父亲的观点惊人一致,然而却再也不能跟父亲谈经论道。

下面介绍一下《蝇王》的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时期,一群6-12岁的孩子因飞机失事被困于一座荒岛之上。岛上淡水充足、食物丰美、景色怡人,宛如伊甸园一般。

这群孩子企图建立一个成人模式的社会,但一开始选举头头儿就产生了分歧。英俊的金发男孩拉尔夫因捡到了“海螺”竞选成功当了首领,唱诗班的班长杰克因落选而耿耿于怀,于是麻烦便接踵而至。在拉尔夫的带领下,孩子们燃起火堆制造浓烟,以引起过往船只的注意。但杰克不服拉尔夫的指挥,擅离职守,致使篝火熄灭,错失得救良机。

杰克拉帮结派,搞阴谋诡计。他带领孩子们去打猎,残忍地杀死野猪,把猪血涂在脸上,砍下猪头插在木棍上献给他们假想出来的“野兽”。这些举动激发出孩子们心中的野性,当晚他们就把西蒙当成“野兽”杀死了。

随后,杰克正式宣布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城堡(政权),从拉尔夫身边带走了大部分孩子。他们把脸上涂得红红绿绿,遮盖住自己原本的样子,也摆脱了羞耻感和自我意识,变得更加嗜血、残忍。他们抢夺猪崽子的眼镜——岛上唯一的取火工具,并杀死了他,拉尔夫变得孤立无援。最后,他被萨姆艾瑞克双胞胎出卖,差点被杰克活活烧死。

就当拉尔夫无处逃匿的时候,大火引起的浓烟吸引了过往的船只,他们终于得救了。在故事的最后,“拉尔夫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的坠落惨死而悲泣。”

读完此书,星星一声叹息。因为读了论文和译本序,这本书对于星星来说已经不是一个迷。虽然明知道故事会怎样发展,怎样收场,但读到最后,还是忍不住悲戚。

下面简单解读一下书中人物:

拉尔夫——代表善、文明、理性。

杰克——代表恶、野蛮、欲望。

西蒙——代表先知、正义、真理。

猪崽子——代表忠实、智慧、迂腐。

罗杰(前文未提到,是杰克的爪牙、帮凶,猪崽子是他杀死的)——代表恶、凶残、暴力。

毛姆曾经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说过:“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中也找得到美德。”《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一书中也有提到:“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因此,要理解人性,关键一点是要把《蝇王》中的这群孩子所代表的一切,融合为一。

巴尔扎克说过:“每一笔巨大的财富后面,都隐藏着罪恶。”然而《蝇王》中的罪恶,不存在金钱纠葛,他们斗争、嗜血、残杀完全是出自于他们内心的野性,这恰恰说明了人自身的问题。《蝇王》也因此更为深刻,更加警世。

人类首先必须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才有可能改正。一本好书的作用,正在与此。它能给人当头棒喝,让人幡然醒悟。

有时候读完一些作品,未必懂得作者的意图。但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会发现优秀的作家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往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在痛斥世间的罪恶,揭示人本性的恶,都在冷静地观察、细致地研究,然后通过自己的笔触,向世人表达人类应该反省自身。

余华在《兄弟》上部中,以一种异常冷静的旁观者的态度描写了宋凡平被活生生打死的场景。读过这段血腥暴力的文字的人,无不痛恨那个失去理智的时代,那些凶残、暴虐的刽子手。是谁酿成了这一个个的悲剧?是时代?还是人本身?

星星不由得回想起沈从文的《边城》,作品里面描写的那个世界,是一个善良纯粹的世界,没有一个丑陋罪恶的人。我想,这也是作者希望世界变成的样子。

《蝇王》是一本好书,星星希望更多的人读到它,读懂它。

遇到一本好书不容易,星星的经验是完全靠缘分。某一天你偶然看了一个帖子,遇到一本书,那么,不要错过它。说不定,它能改变你的一生。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世界从此少一些罪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