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得了囤积症
打开手机,里面至少有几十个APP,琳琅满目,但真正用得到的又有几个?最后导致手机不堪重负,死的妥妥的,直接变砖。
为了省下几块钱,双11网购半年的卫生纸囤着,图啥捏?北京一个平方就大五万就为了给你堆毛纸?
其实所有的囤积症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焦点——“以后会用到……”。
于是,人们就囤积了太多的东西:
买一大堆书但几乎不看,他们认为“以后会看的”;
买一大堆衣服,一年可能登场一两回,大部分时间都闲置在衣柜里睡觉,一边刚入手的还没穿几次,一边又在不停买新的,他们认为“以后总会用到的”;
各种会员卡,优惠卡,哪怕只去一两次的地方,也要办张卡,他们认为“总会用得着的”;
出去旅个行,见啥拍啥,拍上一大堆照片,认后是美好的记忆,可过后再也没时间细看。
也许你会说,这些都是小东西,没有占用多大空间,也没对我们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所有的囤积都会造成我们注意力的牵扯。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越多越琐碎,你的力量感就丧失的越多。
我们除了囤积这些看得见的物品,还会囤积一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囤积信息。
你的收藏夹里躺着多少网站?
你的微信里收藏着多少篇文章?
你的书单里最上面一本是几年前添加的?
这些收藏里,又有几篇是可以从头读到尾认真安心看下来的,不知不觉已经形成某种习惯,在翻看那些文章的时候似乎并不是为了去看文章本身,而是以判断这篇文章是否有收藏价值为动力在阅读。用功利的心态收藏起来,然后继续活在对未来的焦虑当中。因为这种焦虑感而错失掉的却是每一个实实在在的当下。
还有更隐蔽的囤积症,比如囤积关系。
囤积关系的人关注的当然也是“以后”,为了以后某方面可能派得上的用场。
囤积关系的人可能真的看起来人脉很广,三教九流无所不识,微信通讯录里有几千个好友,可是凌晨三点突然醒来无法入睡时,在手机里却找不到一个能无所顾忌拨过去说说心里话的号码。因为,大部分的社交被证明是无效的。越是囤积关系,越感觉孤独。
当我们总在关注以后时,我们就不停地错过现在,错过这一刻的美景,一篇美文,可爱的食物……
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想着工作,和同事在一起的时候又惦记着孩子……
吃饭的时候想着报告,写报告时惦记着逛淘宝……
哪件事情都没有真正享受过。
做父母的对孩子总是不停地催催催,总嫌孩子磨蹭。其实并不是孩子真的有多慢,而是自己心里好像有个人在拿着鞭子抽着自己往前赶,可似乎怎么赶都到不了头。
记得小时候,家里如果买了一箱苹果,老人总是先挑烂的吃,可是往往原来烂的还没吃完,新的烂苹果又出现了,所以就永远在吃烂苹果。
你想囤积好苹果,可最后得到的只有烂苹果。
无论你在囤积什么,都要记得,越囤积,越匮乏。
如果生活中已经有烂苹果了,怎么办?
果断扔扔扔!丢丢丢!送送送!把这些无用的东西清理出自己的生活,送走过去的自己,拥抱当下的自己和心情。“以后”,也都是用当下的每一刻串联起来的,我们真正能拥有的永远只有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