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练形篇
修道乃性命双修,然许多开始修道之人,或年过40阳气亏损过半,或因身体不适体弱多病而开始修道。这样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学习打坐入定,修习“性”的功夫,自然阳气越练越少,身体自然更弱。
所以修道之前有个筑基的过程,这个筑基的过程就是先练形。何为练形就是把你的身体练的通透饱满,精完气足。
我们开始练形最好采用站恣,就是站桩。就是练内家拳的桩功。内家拳的桩功,就是养气的功夫。练内家拳只练技击的功夫,不练桩功就会迅速耗尽你的潜能,就像泰拳一样,年轻时威力十足,然不到三十就体力衰竭,有的四十人就死了。这就是把潜能耗尽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学泰拳那样,要修道长生,就要养好自身。
如何站好桩?
内家拳有很多桩功的站法,姿势不同,然其核心都是相通的,讲究一个“松”。这个“松”字,不是让你松松垮垮往那里一站,而是要内紧外松。下面我就以太极拳的无极桩,来详细讲解一下怎么“松”。
首先两脚自然分开站立,俩手自然垂与身体俩侧。然后感受脚底传来的鞋垫的柔软,感到鞋店被你踩陷下去了,脚踩在地板上感觉很沉重。你需要微微抬起脚,轻轻放下,左右脚轮流,直到感觉到鞋垫的在反弹你的脚底,你踩在鞋垫上并不是地上。(这里有条件可以站在草地上,草的反弹力量更大,更容易找到这种感觉。)
然后意念放在脚踝处,让它放松,再放松,完全放松后小腿自然调整到最佳角度,我的感受是整个小腿都绷紧了。然后意念放在膝盖上,放松膝盖,感受到整个大腿都绷紧了。这时你的站的桩是一个微微下蹲的马步,此马步是放松后自然形成的,整个腿只有小腿和大腿在出力,脚踝和膝盖完全不出力。一般蹲马步时,最多感到大腿出力,你摸小腿肚子,完全是软的,只有这种状态下才能绷紧小腿肚子。
再次放松胯骨,感觉胯骨向俩边张开,屁股向下坐。再次回到当初检查脚踝和膝盖是不是又出力了,再放松一次。
回到胯骨,向上感觉腰是空的不存在于身体之中,上面连着胸和肩膀,现在放松肩膀,感觉肩膀不住下沉,然后是肘和手腕。
然后慢慢抬起手到肚子的地方,注意肩膀和手肘不同,只抬起小臂。然后全身检查一遍之前说的几处地方是否都做到了放松。
如此一个无极桩就站出来了。至于拳法里要求的胯要圆,肩要圆,手要抱圆,这些属于拳法中发劲的要领,我们修道在此就不做硬性要求了。
下一步,全身放松后。想象身体里的浊气、病气,随着呼吸慢慢排出体外,身体通透舒爽。这时候有些人会感觉到身体一些地方或发紧、或发麻、或发酸、或疼痛。不要惊慌,这些地方都是身体经脉瘀结不通之处。把意念放在此处,让它放松,不要尝试引气来疏导,不通地方气会堵的更厉害。这些地方可能很快被疏通,有的可能需要很久,慢慢来。(像我的颈椎不好,肩膀非常紧,一按就疼的受不了,还有肩膀后面因为职业关系一直很酸。这些毛病开始第一天就得到缓解,往后过几天又堵上,就要再疏通,来来去去一共用了大半年才完全好了。这也更我们平时的职业和生活习惯有关,不是一朝一夕能治好的。)
身体放松排出浊气后就可以开始采气了。想象气场中的气,与身体交换(至于哪种气,可以参考我的《五行功法》一文,也可以采早上的太阳之气,夜晚的太阴之气,注意阴阳要平衡,多到各地感受气场,采到你感觉舒服的气能够事半功倍。)
1 接天式:俩手向前向上缓缓抬起45度,掌心向上,慢慢抬起至头顶上方,手掌向俩边打开,感觉气场从四面八方进入体内。
双手在头顶呈莲花状,感觉头顶部位全部松开,片刻后两臂打开,停留片刻,感受能量自天空进入自身。然后缓缓放下双臂。
2 提气式:两手手心向下,指尖向内呈八字状,置于腹前,缓慢向上提气至头顶,稍停片刻,再向下放下并移至两侧,手心向下,可重复三次。
3 前平推气式:
手心翻转向上,向前缓缓抬起至与肩平,然后右臂向下向后摆,再时身体向右转,至手掌至右肩侧,然后右手翻为立掌,手心向前。左臂手心向下向后摆,右手立掌向前推,同时身体向左转,至左手在左肩、右手推至前方,继而左手变立掌,手心向前,右手翻掌手心水平向上,再行右手向下向后摆、左手前推动作,同时身体向右转,左右各重复三次后,右手不动,左手前推至双手手心向前,双臂向前伸直,手指向上。两手同时翻掌手心向上,同时向两侧向后摆,而后同时在两侧肩部翻掌为立掌,手心向前推气至前方。
4 俩侧推气式:双臂转向两侧,手心向下,双臂向下向中再向上移至胸前,手背相对手心向外,然后手心翻向外侧,向两侧推气,来回重复三次,至手臂在两侧水平,手心向下。
5 接天式:双臂水平置于两侧,手心翻转向下,站桩片刻,手心翻转向上,同时向上抬,做一接天式,完成后,回复预备式姿式。
6 抱球式:双臂下垂,手心向内,向两侧呈波浪式抬起,再向下中迂回的隆气三次,呈抱球状。可保持此姿势站桩片刻。
上身向右转,同时两手臂向外打开伸展,手心向上,双臂抬至水平状,手心亦向上,而后身体向左转至左方,同时两手水平划至左侧,手心仍保持向上两臂收为回,保持手臂姿式上身向右转至抱球,重复此动作三次,然后向反方向右侧划收重复三次,最后面向前方,手臂呈抱球式姿式。
7 钭方揉球式:
然后右手手心翻转向钭下,两手呈钭方抱球式,作顺时针揉球五次,将球扩大,保持该姿式站桩片刻,再作五次顺时针揉球,再将球扩大,保持该姿式站桩片刻,再作五次顺时针揉球,再将球扩大,保持该姿式站桩片刻,三次扩大站桩后,右臂呈圆弧轨迹下滑至腹前,左臂上移手心翻向下呈左手在钭上角,右手至钭下角对称反向抱球式。
仍同前述各作五次顺时针揉球,扩大三次,站桩三次。
8 莲花站桩:
接前右手不动,左手下滑至腹前手心向上,两手在腹前呈抱球状,双手向上将球托至胸前,同时手指向前向两侧转至手心向上,双手呈莲花状,保持该手印站桩片刻。
双手向上托至头顶作一接天式,然后向两侧缓缓放下。
9 收功: 两手臂垂于两侧,手心向内,向前向下划圈三次,然后翻手心向上由两侧抬起,向上作抬至头上方。
接着在头顶合掌,稍停片刻,感受天地之能量场全方位从头至脚贯穿全身,然后翻掌手心向两侧,两臂向两侧向下落,划向腹前手指向上呈合掌状,合掌向上移至胸前,意想能量场从全方位浸透入中脉,至收功完成。
采完气后,就可以晚上打坐炼化气,做“性”功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