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孔子传5》(398)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读的是《孔子传》书中的第五部分:“六十耳顺”周游列国,避人救世。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离开鲁国后,已经五十五岁的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卫国是孔子去的第一站。卫灵公一开始对孔子还不错,但是他们两人持有不同的政治理念。
卫灵公奉行武力征战的外交政策,孔子不赞成诸侯之间的战争。当卫灵公询问孔子军队列阵之事时,孔子推脱说没学过。第二天卫灵公与孔子见面,眼睛不看孔子,只望着天上飞过的大雁,这种无视让孔子很难堪。
更让孔子难堪的,还有卫灵公夫人南子的美色。这个名声不太好的君夫人执意要召见孔子,孔子本不想去,但又不得不去。
当以好色出名的卫灵公和美貌妻子南子、宦官雍渠同乘一车,招摇过市,却让孔子坐后一辆车上随同出行时,孔子倍感难堪,只好选择离开。
而孔子则是终生一副救世的热心肠。当年,他离开齐国,是避开齐景公;离开鲁国,是避开季桓子和鲁定公;离开卫国,是避开卫灵公。这都是避人。孔子一直坚持不避世,他不是贤者,而是圣者!圣贤圣贤,圣在贤之上啊! 避人还是避世,这也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孔子的儒家,就是要纠缠于世道之中,介入当下的纷争,为正义而战。这也正是孔子的儒家精神,也是孔子心目中士的精神。以前的士,只是一种职业,孔子以后的士,就志于道了,担当起了“仁”的史使命。所以,周游列国14年,就是孔子避人的14年,但是他永远也不避世。
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曾多次遇到危险,也曾多次遭人奚落。
鲁哀公三年,孔子六十岁。经过宋国时,孔子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礼,杀气腾腾的司马桓魋突然带人来拔树,并扬言要杀孔子。孔子和弟子们只得赶紧走避。
在去郑国的路上,孔子和弟子们失散了,一个人失魂落魄地站在城门口。被人形容“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听后,对“丧家狗”这样的称呼竟欣然受之,说这比喻真是很贴切。
孔子遭遇平生最大的一次磨难是鲁哀公六年,六十三岁的孔子和弟子们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的荒野,绝粮多日,病饿交加。弟子们都饿得爬不起来了,但孔子依旧讲诵弦歌,抚琴吟唱。
这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境界;是从容面对一切不幸与挫折的境界;是面对命运的苦难而报之以微笑的境界。
实事求是当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的时候,一切外在的压迫与打击就相应弱小了。多少失败和打击,孔子都在所不计;多少艰苦和挫折,他都置之度外;多少危险和侮辱,他也能够含笑面对。孔子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不是洒脱,而是坚定和崇高。
他曾说:君子每时每刻,哪怕连吃饭的工夫,也不会违背仁德,也不会忘记仁德。一生里不管有多少挫折,不管有多少打击,不管有多少侮辱,不管有多少失败,永远立身于仁德之中,绝不改变自己的立场。
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整整十四年的岁月,他一直在周游列国。他四处奔波,希望找到一个诸侯,能够听从他的教导,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从而能够推广他的道义,实现他的理想。
十四年下来,他见过很多人,经过很多事。这些人和这些事,虽然没有帮助他实现他政治上的成功,但是对于孔子本人人格上的成功,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磨砺。
就在这历久弥新的磨砺中,孔子的人生越来越臻于道德的化境了。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孔子传》的第五部分就到这里了。谢谢您的阅读,读后有什么想法请留言,谢谢!
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