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之二
一部电影一部小说或一篇小散文很容易让我们感动稀里哗啦,而绘画确实很少见,事实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据说罗中立油画《父亲》展出的时候,很多观者驻足长留,泪流满面,无疑《父亲》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美术展”金奖。连罗中立自己都没想到!
读丰子恺的漫画《护生画集》每一幅都让我着实感动,其一
牲口亦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舐犊。 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子常惴缩。 人贪滋味美口腹,何必拆开他家属。
杂感之二其二
雏儿依残羽,殷殷恋慈母。母亡儿不知,尤复相环守。念此亲恋爱,勿凄心否?
杂感之二回头再看丰子恺画护生集的原因极其出版路上的坎坎坷坷,这个故事更让感动,拜一人为师,生死无无关……
有时看画本身不如看画家故事,看一个书法家为几个朋友题字,时而目光恭敬肃穆,时而面露喜悦神色,那一笔一画里有石的苍劲沉稳,又有山中野径般的自在,又仿佛是一缕缕月光,牵着人,随意疏走,尽是洒洒。过后听他说,书法者的境界是书写者能被每一笔带走。
杂感之二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文学电影,书法绘画还是音乐舞蹈,均以“感动常在”为优,作为创作者也是第一次观看者,如若都尚未感动,何谈打动别人,很佩服那些深陷角色无法自拔的演员,为了一个角色的塑造,一辈子搭了进去,陈晓旭,六小龄童等。欣赏绘画时,凡事能够引起强烈情感反应的,必定是画作表达的意境与观者的兴趣,情感,经历等方面吻合。我从事绘画教学也十几年了,自负也看了不少的画展,大到国展,小到地方展,看完就一个字“累”,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复杂,能感动我的却没几幅,甚至一些画我压根看不懂,到底是我知识浅薄还是作者故弄玄虚,有些甚至是“名家名作”,好不容易等来所谓专家点评,笔墨老辣,技法娴熟,立意独特等等诸如此类泛泛的形容词,听完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使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小学时候,语文老师对我们作文的点评,我们初写作文,老师写的更多的是字迹规范,语句通顺,成语运用得当等等技法问题,得到的评价仅仅是及格或优良,一旦老师点评,真情实感,有心!那一定是张贴起来作范文的优质作文,丰子恺聊聊几笔,齐白石几笔聊聊,皆是神品,为什么?没有太多技法也没太多“金奖必得”只因心存悲悯或胸有正气!
杂感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