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3任务促成长
1.读德鲁克的《怀恩师》。
满满十多页的文稿,作者想表达什么呢?开头、中间和结尾,或者说两个老师一直在作者的脑海里,贯穿全文。
童年时的两个老师,同时出现的两个老师(也可能是行文的需要),同时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老师,却都给作者的成长产生了影响,是作者认为的好老师。
摘抄一些文章中的句子,并附上我的浅浅的感想。
“听了我的回答后,她说:“是的,你的阅读能力不错。事实上,像你这样的书虫不必在阅读上下工夫了。我也不准备帮你安排阅读方面的作业,只要继续读你想读的东西就可以了。只是,彼得,你要注意,阅读光线要充足,不要让眼睛太劳累。有时,你认为老师没看到,就把书放在桌子下,偷偷地读。这样不好,书本要放在桌上读。我要把你的座位调到大窗子旁,这样光线就不至于太暗。你的拼字不错,因此不必再加强练习了。记住,遇到生字时,一定要查字典,不知道的时候,不要乱猜。还有哟,”她又加上一句,“你还有一个长处没说到,是什么,你知道吗?”我摇摇头。
“你的作文写得不错。不过,还要多练习。不是吗?”我点点头。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拟定目标了。每个星期,你必须交两篇作文,一篇自由命题,另一篇由老师决定。此外,”她继续说,“你低估了自己的算术能力了。你的算术好极了,因此老师决定,在这个学年中,你应该学会中年级所有的算术课程,也就是分数、百分比和对数。你会喜欢对数的,对数实在是很巧妙。然后,你就可以准备学习高年级的数学,也就是几何和代数。”
以前教我算术的老师常常骂我,因此我总以为自己的算术很糟,听了埃尔莎小姐的话,我不禁大为惊讶,因此跟她实话实说。”
艾尔莎小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看起来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却是最真实的、陈恳的,没有任何的敷衍,这是有些老师的底层逻辑。也是我与任何角色的人交流时要遵循的底层逻辑。同时理解了用心聆听孩子,真诚交流的含义。(之前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我就没有做到这一点。)
从很早开始我就感知到,我从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那儿学到的,要比我没学会的那些更重要,这些东西在我心中的地位也是中学老师教导的一切所不能比的。苏菲小姐是没能让我工于工艺,正如最伟大的音乐家无法使不辨五音者成为乐师。但是因为她的教导,使我一生都懂得欣赏工艺,看到干净利落的作品不禁为之欣喜,并尊重这样的技艺。
埃尔莎小姐教给我的是工作纪律与组织能力,有好几年我都“滥用”这种技巧。
手工老师没有教会“我”做出完美的手工,但是享受的教育过程却使“我”获得了一生对工艺欣赏的能力。
我从未看过做法完全相同的两个老师,每个老师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使一个老师成为第一流的方法,似乎对另一个老师来说完全没用,而另一个老师或许也不会采用这种方式。
这句话是对方法的适用性最好的理解了,模仿的意义是什么?模仿的是表面的呈现的做法还是做法背后的理论依据?
老师没有一定的类型,也没有完全正确的教学法——教学就像一种天赋,像贝多芬、卢本斯和爱因斯坦等那些与生俱来的奇才;教学是个人特质,与技巧和练习无关。
这一句话太强调天赋,而忽略了习得。
他们认为该给学生的主要奖励就是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并没有“教”学生,而是为学生设计出学习的方法。因为总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这种教学法几乎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学并不是指某个学科的知识,或是所谓“沟通技巧”,而是一种特质。对苏菲小姐那样的老师而言,教书和人格特质有关;至于埃尔莎小姐,教学则是一种方法。
由教变学,也是核心素养下教学活动的重心,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积极的个人精神世界。
……所有这些作者想表达什么?结合题目“怀恩师”,作者心中的“恩师”是什么样的老师呢?独具风格?学识丰富?要求严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呢?
我现在是什么样的老师呢?
学识不丰富,而且做事不严谨,学科知识方面的的随意性比较强。这些是缺点,反思促成长,接下来的教学准备工作应该从学科知识方面下功夫,对待学问更加的严谨、细致。
当然,在教育学专业上善于与孩子们交流,理解并尊重每一个学生是我暂时的优点;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提高中。下一步的计划是多输出一些和孩子们交流的细节和反思,用研究的方法发展教育学专业知识。
2.梳理《给教师的建议》第86条“致未来教师”。
这条建议放在了后面几条有关教师发展建议的最前面,可见作者对它的重视和其自身的关键性。
该条建议共分为16个自然段,从对儿童成长的研究视角和对教师习得自己的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谆谆教诲,同时第一个方面也是对第二个方面的铺垫。
从儿童成长认知方面致未来教师占用了较大比例的篇幅。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请记住: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的用功学习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学好的愿望来上学的;请记住: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请记住:你必须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文中共出现5个请记住,以上四个是比较正式的从积极方面的强调。是被干老师定义的“良性教育学循环”和南明教育校训“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的苏氏教育学精华部分。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班级里的孩子们千姿百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性情和学习风格,良性教育学循环的使用,是班级集体向上的密码。我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在师生共同生活中从来不会放弃看到一个孩子脑力劳动的机会,比如开学初期,一个男孩子在作业本上只写了一个由五个字母组成的单词,在批改过程中,我就圈出来一个写的相对工整的,评语中客观描述书写该字母时的正确用笔之处。还有一个同学用汉语写“老师,我不会用英语写作文”,我评语到“孩子,你的汉语表达非常清晰,诚实难能可贵,语言的交流功能已经完美呈现。试着用你会的英语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交流就会发生。”接下来几天的英语写作,他就从几个词到简单的一两个句子来完成。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孩子的努力和敢于开始做一件事才是做好一件事的保障的思想认知。还有诸如从上课听讲的状态、课下及时复习的习惯等看到的是孩子而不是分数,从一个学生到一群学生,整个班级的英语学科学习悄然进入了“良性教育学循环”。
而“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也是作为一名教育者需要修炼的真功夫。别人家的孩子和社会上呈现的各种教育机构以及根深蒂固的从众心理,教育的实际行为很容易被推着走。只有当我们真正的研究儿童的时候,才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这一理念,并在教学中践行。发生在阿廖沙身上的教育和成长从两反面阐述了不相信的摧毁力和相信的积极性。细细品读魏老师经常推荐的《特别的女生莎哈拉》,信任不是一句空话,是一种期望更是细节的跟踪。我认为魏老师常说的“细跟进,勤反思”的实际行动和正确的期望相结合才是信任的最高境界。
最后三自然段回到了教学方法的直接问题上:俗话说:没有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为什么在回答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问题前先大量的篇幅介绍儿童的学习特点呢?研究。这些都是苏氏教育教学中研究的直接经验,难道研究孩子研究教学不是未来教师成长的最关键的因素吗?“只用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那么请问大家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从哪里来呢?
谢谢平台给予我梳理的机会,感谢各位学伴的交流,还请魏老师、马老师,大家多多指正、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