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带来的思考
文/喝橙汁的少年郎
“人让车”or“车让人”这种交通难题通常发生在斑马线区域。每见争论时,偏执双方各有道理,这种不文明的“中国式过马路”也就被束之高阁了。
“中国式过马路”带来的思考“人让车”的支持者大多是驾驶员。作为交通行为的主体,他们认为行人也有义务礼让公路上的机动车。行人在斑马线通行时,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按照行人红绿灯的指示过马路,而不能肆无忌惮,随时从车流中“插队”而行。
“车让人”的支持者主要是行人和交警。与行人相比,机动车是强势的一方,礼让行人是每一个驾驶员必须遵守的行车规定,也是文明行车的一种体现。让的是礼,同时也是理。行驶在公路上,驾驶员有责任保证自己和周围行人的安全。
机动车有礼让行人的义务,却没有礼让行人的法律规定。
行人可以随意横过马路,但是发生交通事故,法律的天平可不会随意偏向一边。
作为行人,穿过马路时,让机动车停下、行人先行并非是什么大事,凭借礼让行人这一道德诉求有恃无恐随意乱穿乱插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曾经在路边看见带红袖章引导和规劝行人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的志愿者,在那段时间里也确实减轻了“中国式过马路”带来的交通压力。但是,随着这群志愿者的消失,“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再次出现。
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文化是经济最好的反映。
行人急匆匆,并非有大事,而是快速的生活节奏所致。然而,再快的节奏,也不能以生命代价作为冒险的本钱,生命诚可贵,事故无小事。
停下匆忙的脚步,等一等落后的灵魂。
发生交通事故,不是行人随意横穿马路的结果,就是驾驶员高速行驶机动车辆导致。
相比较行人肆无忌惮的过马路行为,车辆超速行驶更为可耻。有理由相信,每一位驾驶员在拿到驾驶证的那一刻,交警都严肃交代过要注意行车安全,不要抢占一分钟。
总有那么一些喜欢超速行驶的驾驶员,追求高速行驶的刺激感,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
转角处明明应该减速行驶,有人不减反曾,还要责怪行人“碰瓷”。这种情况下,就算是遇上“碰瓷”,那也只能说一声活该。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针尖对麦芒,矛盾激化,“中国式过马路”一系列奇葩行为将会“文明”世界。
过马路是我们日常不能避免也无法避免的行为,要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将两者平衡起来,需要行人和驾驶员一起改变,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提高人的素质这个立脚点上来。
一切行为都是想法的结果,无论是驾驶员还是行人,具备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意识,“中国式过马路”问题就会越来越少,最后甚至不会出现。
驾驶员应该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抢道不占道,需要减速慢行的地方一律减速慢行,特别是在斑马线区域,做到自觉减速,礼让行人。
行人也应该遵守红绿灯的指示,不能因为机动车少或者机动车在等红灯,就在没有行人通过指示灯时,随意穿越车流,甚至出现插在车辆之间“排队”过马路的不文明现象。
车要礼让人,人也要礼让车。车辆不乱占一车一道,行人也不乱抢一分一秒。大家各行其是,怎么还会出现“中国式过马路”的难题。
文明要从娃娃抓起,素质不是一天可以提高的,教养从来都是体现在小细节中的。规则和道德只是外在强制力,文明才是真正的外化于行内文于心。
——The End. 上周在转角处被一辆不长眼的电瓶车撞了,手臂青了一大块,肇事者也没说句对不起。写篇文章平息一下内心的愤怒。因为一辆车,讨厌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