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游学”之我见
标题的“见”,是“看见”,亦指“见地”。
刚从英国回来,在那儿遇见的中国游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引发我很多思考,于此与君分享,或许会给你些启发。
当车子驶进牛津镇(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所在地)的时候,我注意到街上不时走过看起来是中国小朋友的队伍,前面一个领队举着个小旗子,后面跟着一纵队小朋友,小学或初中年纪,有的队伍十几或二十几个孩子,有的队伍很长,大概有三四十人。我很好奇,他们是来自中国的小朋友,还是当地中国孩子在夏令营活动?如果是来自中国,这规模可有点大,而年龄有点儿“不大“哦!如果是当地的孩子,又只是中国孩子,这样的场合应该不会这么多。我很好奇,就特别关注了一下这样的群体。
在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以及英国国家艺术画廊(National Art Gallery),甚至多年前在美国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麻省理工学院(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我都见过许多,是的,有许多,这样的中国学生队伍,尤其是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厅,更是充满了这样的小团体。我被震撼了!终于,在英国温莎(Windsor)小镇,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了一下他们,方恍然大悟
出了温莎火车站就看到一个长长的队伍至少有30 或者40个统一着装的中国小朋友走在街上,前面一个老师领队(后来得知是当地导游),中间有一个看起来也就是个高中生顶多是大学生模样的小老师,压尾的是一个年纪稍长的女老师。不约而同地,我们走同一条街,沿同一个方向。我走得快,在前面,走走停停,看看风景,拍拍照。小朋友们时远时近地走在后面,仨俩一排地缓缓前行,看得出孩子们有些累了,但很有秩序。在伊顿公学(Eton College)校门口,我们都停了下来,目的地到了。
学校当天不对游客开放,我们都不得进去。但显然他们是提前跟学校联系过的,一个约60多岁的老太太在大门外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然后就站在大门外,老太太给大家介绍伊顿公学的历史和现状。我站在队伍外围蹭着听。老太太讲一段,导游给孩子们翻译一段,有时做些延申,甚至提问孩子们。比如说,伊顿公学1440年成立,距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啦?孩子们就静下来,凝神去算算术,老太太看着这阵势有点儿糊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导游给她解释一下,她就开心地笑了。接下来她提到,伊顿公学招生13到18岁的男生,所有学生都要住校,可13岁的男孩子恐怕还不能完全照顾好自己,宿舍配有dame帮忙管理。导游让小朋友猜dame 是什么人,有孩子大声喊道“是保姆!”。导游赶紧更正,“不是保姆,是舍监,伊顿公学提倡学生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虽是贵族学校,但和国内的贵族概念是不同的。“
然后,伊顿公学门口合影留念,“打道回府”。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向他们表示感谢(让我蹭听)。导游很大方地说“没事”。在返途聊天中,我方得知,这一行三四十人的队伍全部来自中国昆明的一所私立小学,孩子们9或10岁,来英国游学两周,第一周在当地语言学校上英语课,这是第二周景点参观。他们计划接下来那天去参观Chatsworth House,它是2005年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先生住所的取景地,故又被称作“达西庄园“。而第二天大雨倾盆,我很是挂念,不知道小朋友们的这一天到底是怎么度过的,是大雨中参观了”达西庄园“,还是临时变更了计划。
似顿悟,同时也被惊到了,原来,我在英国及美国见到的这一队队的有组织的身着相同衣服,甚至背着相同背包的中国少年,很可能是来自中国的游学生。他们人数之多,年龄之小,着实是我未敢想象的,看来,“海外游学”已经非常普遍了!
”游学”,是古今中外都很推崇的一种教育学习方式,它有”游“和”学“的两层内涵,可具体”游“几分,”学“几分,”游“什么,”学“什么,就千差万别了。当我们”一掷数万金“送孩子远渡重洋去”游学“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期待的呢?期望孩子能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开阔眼界,浸透式英语学习,了解西方授课方式,熟悉当地风土人情,接触当地真实生活,体会当地人文文化?这些都是游学办理机构的宣传语。可实际效果和收获真正几何,是否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呢?我们是否真的知晓并接受孩子的游学活动安排,比如类似上面提到的伊顿公学参观,和下面将说的博物馆浏览?我们确定“海外游学”真的是孩子需要而不是跟风或者攀比?
在伊顿公学碰到游学小朋友的那天,是温莎镇罕见的38度高温,孩子们“步履蹒跚“地挪动着脚步,从我见到他们起至少走了半小时到达伊顿公学,却只停在校门外,听老师/导游介绍一下,拍个照,就算参观完毕。而老师/导游介绍的这些信息,上网查询2分钟就清晰明了,可能还会学到更多,更详细的知识。9,10岁的孩子们却飞越万水千山,以宝贵的时间和金钱为代价来学校大门口学习!看得出孩子们当时已经很累,很热,只想坐下来,哪怕蹲一会儿也好啊。好几个孩子忍不住蹲了下去,老师马上喊他们站起来,说不行,”再蹲就要扣零花钱了!”这种状态下的孩子能听进多少讲解,学到多少知识呢?那么,我们希望孩子们”到此一游“后对名校有所触动,从而”立志进取“,”发奋读书“吗?我见到的孩子们早已经累得东倒西歪,热得没精打采,叽叽咕咕嚷嚷着要回去,如此伊顿公学一游到底会怎样触动孩子的心灵,我不得而知。
我想伊顿公学的“游学”方式绝非偶然。事实上,我在伦敦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见到导游带领孩子们”欣赏“展品三部曲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1)导游讲解1,2分钟;
(2)大家用少于1分钟的时间拥挤着迅速拍照;
(3)走!直奔下一个”重点“展品,其它展品连目光都不作停留,因为大家已经走远,溜号就会被落下啦。
干脆利落!效率极高。只是,感觉这不是在参观博物馆,而是在忙着赶飞机前完成任务。任你大英博物馆展品800多万件,我只带你看几个“重点”展品,所谓“镇馆之宝”,证明你来过了。
我随便查询了一下海外游学费用,10天或15天行程的,至少要二万或三万多人民币。我不想简单地说这钱花得值或不值。是的,知识是无价的,见识的价值更是无可衡量,我们不确定孩子在海外游学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而且我绝对相信海外游学经历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或许就此改变了他们的一生也未可知。
只是,如果“为了8,9岁孩童十天半月的海外游学,中年老母不得不吃糠咽菜,累得吐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而倾力为之付出的“海外游学”很可能是“到此一游”的打卡式“海外旅游”,这样的“海外游学”就需要重新权衡。我们作家长的真的不必为了给孩子一个“海外游学”而太过勉强,海外游学与否,绝不是孩子前程的决定性因素,人生道路千万条,成功的途径各种各样,海外游学不是通往成功的独木桥。
当然,如果游学费用于你根本是九牛一毛,甚至连一毛都不算,那就爱咋玩咋玩,咋玩咋有理,有钱就任性呗。可事实是,就算你钱多到“钱不值钱“,随便浪费都无所谓,但孩子的时间值钱啊,时间是无价之宝,是谁都不能任意挥霍的!不仅是金钱上的值得,还要让孩子的时间有价值,我们仍然需要审慎研究海外游学的必要性,做好功课,选好项目,让孩子真正过个有意义有价值的暑假。这个价值,不仅仅是金钱,更宝贵的是时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自古以来的求学真理。如果我们不能“行万里路“,能”读万卷书“也是好的。
===========================================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购买。
或直接添加微信号:CanadianCampus
===========
往期精选:
· 春雨
· 圣诞老人的故事
· 多伦多的秋天
· 万圣节狂欢
· 翻转课堂
· 中秋感怀
· 我的盲人学生
· 校园采枫 – 序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号“校园采枫”,走进真实的加拿大校园。本文为原创作品,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