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基督教圣经记忆人文社科

浅思神义论/王盘

2018-02-18  本文已影响590人  77f28f879b7c

浅思神义论

王盘(15届学员,现金米莉职场团契传道)

       “神义论”(英语:theodicy),是一个神学和哲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探究上帝内在或基本的至善(或称全善)、全知和全能的性质与罪恶的普遍存在的矛盾关系,这个术语来源于希腊语theos(表示“上帝”)和dike(表示“义”)。[1]此讨论广泛存在于亚伯拉罕诸教的神学中。其矛盾点在于上帝的“三全”(全知、全能、全善)如何与宇宙间存在的邪恶共存。神义论深刻影响人的生活层面,因为这涉及到这个伦理世界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全善的上帝是否真的存在。人类道德的元概念源自于全善者的自存,而若非如此,人类社会追求良善的原动力就会消失。

一、神的全善、全知与全能

       神的自由不受外在限制,神的全能是指神有能力去做祂所决定的圣洁旨意。[2]全能的绝对性由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能力组成,故此不存在任何势力能够左右祂意念所带来的效果。诗篇说神是“有力、有能的耶和华,在战场上有能的耶和华”[3]“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4]耶利米对神说“在你没有难成事”[5];然而,神不会去做某些事情,或者可以说是神不能去做的事情——违背祂自己属性的事。例如,上帝被称为是“无谎言的神”或是“从不说谎的神”[6]保罗论到基督:“祂不能背乎自己”[7]与全能相似的概念是“全权”,是指上帝对全宇宙绝对的统治权。同样,这与上帝绝对的意志有必然关系,上帝的自由不被被造物辖制,故此统管万有。

       上帝又是全善的。上帝的全善是指上帝是良善的终极标准,而且上帝一切所行的都是值得称许的。][8]这个看似是循环论证的定义恰恰揭示了概念学的核心——上帝是一切对世界解释的元概念(话至此,笔者相信一切科学最终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信心也是科学的基础)。耶稣说:“除了神以外,再没有良善的。”[9]诗篇一再的强调“耶和华本为善”[10]。神的创造是良善的:“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11]神作为的动机和本质是好的:“你本为善,所行的也是善”[12];神对这个世界的维护和对我们的旨意也是良善的,是“良善、纯全可喜悦的旨意。”[13]雅各长老更告诉我们神是一切美善的源头:“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哪里将下来的。”[14]各样的美善包括了“慈爱”“圣洁”“公义”等等,故此,这就决定了上帝对罪的意志倾向,那就是消灭罪恶。

       上帝的全知是指:神以单一且永远的认知之举,就完全地知道祂自己,并所有真实或可能的事物。[15]以利户说神是“那知识全备者”[16]约翰说神是“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17]四维世界的线性历史发展并非上帝的视角,世界在神眼前正如已经发生的事。

二、全善、全知与全能与罪恶关系的哲学思辨

      全善、全知和全能与邪恶的存在相矛盾。“全善”表明邪恶不能从神而来,神也没有允许罪恶存在的意志。“全能”表明上帝有能力消灭罪恶,也否定了罪恶实体存在的可能性。“全知”则表明,上帝不会因为无法预知以后的事而留下罪恶的伏笔。但是,现实情况是罪恶不仅存在于世界,而且大行其道。

      罪恶与苦难紧密联系。“恶”有两种形态,一是“自然的恶”,不涉及人的意志和行为,比如地震、海啸、台风或癌症之类的疾病等等;另一种是“道德的恶”,[18]诸如社会不公和资源分配不均,宗教冲突和战争等等充斥着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一切的问题的核心都会被指向上帝。问题的根源之一是罪恶源自何处,上帝是万有的本源,一切的存在都是相对其而被立。若我们细究人类罪恶史的源头,不禁要问:那条充斥着罪恶与引诱的蛇是被谁造的?或者说蛇的邪恶本质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它也是上帝所造,则无异于是说上帝创造了罪恶,如果说是蛇混入了伊甸园,则可以说是上帝纵容了罪恶,创造也好,纵容也罢,上帝并不是全善;如果蛇的混入上帝并不知情,则上帝不是全知,如果知情而不能阻止,则不是全能,既不全知,又不全能,还不全善,上帝何以为独一的真神?[19]

      面对此些疑问,神学史上主要有三种解决思路。第一种是放弃上帝全能的观点,或被称为有限论,常见于“宇宙善恶二元论”,此观点认为在宇宙中存在两种终极原则:上帝和恶势力,上帝要努力征服恶,但是祂却做不到。这种观点显然与上帝全能的属性相悖,无法合理平衡上帝的其他属性。

      第二种方法是对上帝的良善这一观念进行修正,有一些人认为对上帝的美善必须以一种与一般意义略有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如克拉克,作为一名坚定的加尔文主义者,他毫不犹豫地运用“决定论”[20]他认为上帝决定世间一切的发生,纵使是罪恶横行,虽是上帝的决定,罪归于犯罪的人,上帝却不用对罪负责,上帝始终是圣洁的神。故此这种良善的概念略有不同,正如一名撰写犯罪剧本的作家,毫无怜悯的“创造”罪恶,却没有一丝罪行一样。

      第三种方法是否认恶的实在性。[21]正如斯宾诺莎所认为,只有一种形式本质的存在,上帝的全善是绝对的存在,罪与邪恶只是这种形式的不完美形态,从而罪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并非绝对于上帝的存在)。人作为拥有相对自由意志的被造,选择了这种背离上帝的存在方式,但上帝的完美要消灭这种不完美。故此人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罪的工价就是死,死后且有审判。

      否定上帝创造罪恶的说法,更否定宇宙善恶二元论,这一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也正是笔者的观点。

三、苦难的存在与价值

      苦难与罪恶不可分开谈论,前者是后者之果。面对苦难,人们虽喜欢从简单的逻辑上寻找答案,但是苦难存在的原因确是多元的、难以辨明的。下面从《圣经》中寻找苦难原因。

     1、 是堕落的结果  

     “从圣经可追溯出罪恶与苦难之所以进入这个世界,是因着人类的一种伟大而可怕的特性──自由意志。”──杨腓力

     吃了禁果,正如爱滋病毒一旦感染人体,便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而导致死亡。罪这个致命的病毒从此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每一代的人都继承了罪的后果和倾向犯罪的本性。此后,人与世界的关系变为紧张和冲突,自然与同类都代上帝之手审判自我。因此,所有痛苦追根溯源是犯罪的结果。

    2、离弃神的真理 

     堕落的表现是人逐渐远离以上帝为中心的标准,真理的丧失导致关系的破坏。人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存,地里长满荆棘,野兽变得凶猛可流人的血。人际不再遵循爱的原则,彼此剥夺,互相残杀。

    3、来自神的试炼 

试炼有考验之意,造就之目的。义人约伯的遭遇给我们另一种苦难的答案,试炼中的人是蒙福的,因为“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22]

     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上帝并不会毫无目的的做事。在祂的慈爱下,苦难的存在也带有它自己的价值:

     1、苦难使人的生命升华

      上帝在我们的生活中加上苦难,目的是让我们有安慰造就患难中人的能力,我们的生命会因着给别人带去光明而变得有意义,苦难正是我们生命升华的契机。

     2 、借以向魔鬼夸胜

     撒旦对约伯的挑战目的是使约伯放弃对耶和华的信赖,让其在患难中体贴自己,显示出信仰的虚伪,也就迫使上帝承认人不过是为自己而活的自私自利的家伙,对祂绝无半点忠心。所以,撒旦抓住的是“自我”这一人类的通病,牠自信地以为人终究不能逃过自私的牢笼,对神的信也不过是功利性质的。约伯的忠贞直接证明了耶和华信仰的真实性:人的信仰可以单单是因为上帝本身的荣耀,而非外在的恩惠!

     3、借苦难彰显神的荣耀

     《约翰福音》记载了一个生来瞎眼之人得医治的经历,门徒问他们的拉比:他的苦难是因为谁犯了罪呢?是他的父母呢?还是他自己呢?耶稣回答:是要在他的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显然门徒对于苦难的理解是与罪有关,但主解释这次不幸的遭遇是为了见证神的荣耀与能力!

    4、苦难使我们定位自己在神面前的位置

     苦难让人看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人无力胜过自然也无力逃脱罪恶的败坏。这让人懂得在自己生存的每一天中降服和感恩!

结论:

这个吊轨的世界,黑白共存,甚或黑白之间多过两者分明。但是,上帝是全善、全知与全能的,正在以大能护理世界,祂是一切邪恶的终结者和审判者。基督徒面对邪恶与苦难,应当警醒和谦卑,认识自己的无能,并且仰望上帝的大能,存盼望等候全人繁荣的日子,那里没有痛苦,没有眼泪!


[1]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58556703232236140.html,2017.12.7,19:21.

[2]古德恩,《系统神学上册》(台北:更新传导会,2011.)170。

[3]诗二十四8。

[4]创十八14。

[5]耶三十二17。

[6]多一2。

[7]提前二13。

[8]古德恩,《系统神学上册》,178。

[9]路十八19。

[10]诗一百5。

[11]创一31。

[12]诗119:68。

[13]罗十二2。

[14]雅一17。

[15]古德恩,《系统神学上册》(台北:更新传导会,2011.)170。

[16]伯三十七16。

[17]约壹三20。

[18]米拉德·J·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导论》,陈知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98。

[19]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祖先》(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17),16-17。

[20]米拉德·J·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5.),200。

[21]同上。

[22]罗五4。

参考书目:

1、古德恩。《系统神学上册》。台北:更新传道会。2011。

2、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祖先》。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17。

3、米拉德·J·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5。

4、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58556703232236140.html。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