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获得成功,你需要的不是“成功学”
人人渴望成功。但究竟什么是成功?或许每个人各自有不同的定义。
在惯常这些关于“成功”的定义中,大概离不开这些词语:职位、财富、权势、名望……等等。而平常我们描述“成功”的概率,也左不过是“凤毛麟角”“百里挑一”等,这些词语莫不表明,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就是那些“头顶有光”的人。他们属于“少数人”“少部分人”。
但是,丹尼斯‧韦特利却对我们说:“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成功意味着一生的个人成就。个人成就来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成功是一个历程,而不是终点。它应当包括内省、思考你所重视的事物,并探索对你而言最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上面这段对于“成功”的定义,就出自丹尼斯‧韦特利所著的《成功心理学》这本书。
丹尼斯‧韦特利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和管理专家,也是广受欢迎的励志演说家,他向每个领域的领袖人物提供咨询,以帮助各行各业的人们尽己所能地达成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他在《成功心理学》一书中,重新定义了“成功”这个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对每个人而言独特的有意义的成功。
如何实现这种成功,概括来讲,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一)勇于自省: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其实说的就是自我认知的问题——我是谁?我有什么?我想做什么?——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是做任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但是,关于自我认知,一直就有两种不同的认知:一种认为,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还有一种认为,人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这两种相互矛盾的看法,其实在有一点上是有共性的,那就是:真正有能力去了解你的那个人,必定是你自己。所以,自我认知,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把这个任务推给任何人,都是对生命的逃避。
有这么一则故事:
一只乌鸦和一头猪坐飞机,
乌鸦派头十足地叫:“服务员,给老子倒杯水!”
空姐忍着气倒了杯水给它。
那头猪一看,“哇塞,好酷耶!”
也学着那模样喊:“服务员,给老子倒杯可乐!”
那空姐忍无可忍,就把这两个家伙扔出了窗外。
掉落的过程中,猪很不服气地问乌鸦:“你怎么敢这么嚣张?”
乌鸦扭头对猪说:“老子会飞,你会吗?”
这个故事里的乌鸦,就属于典型的“没有自知之明”,盲从且严重缺乏良好的自我认知的反面案例。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自我认知”呢?它应该包括有两层涵义:
一是清晰,是要对外貌、智力、工作、学习、运动、创造力、幽默感、品行、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有明确的自我定位,要明白自己在上述这些领域哪些具有优势,又有哪些是短板。
需要清晰认知的还包括:性格、技能、兴趣、目标、实现目标的障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自我认知,并非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反复的思考和内省甚至调动潜意识的力量,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保持对内心的诚实,非常重要。
二是积极,在自我认知的梳理过程中,对那些具有优势的核心能力抱有信心,清楚的知道依靠这些核心能力自己能达成什么样的结果。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否定自己存在的弱势和短板,而是要扬长避短,不跟自己不擅长的事物纠结死磕,充分利用长处趋利避害成就自己。
(二)合理规划:设置愿景和目标
合理的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前期良好的自我认知之上的。把自己认识清楚了,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这些问题自然慢慢就有了答案。但是,我们不能坐等好的结果自己出现,必须提前设置目标,朝着既定方向持续努力,才有可能达成所愿。
那么,如何设置目标?可以借鉴SMART法则:
S——具体;目标必须清晰。
M——可衡量;目标是否被实现,有具体可测的标准。
A——可实现;立足于自己本身的实际和环境,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
R——现实;以自己的价值观、技能和兴趣为基础,制定可能、可行的目标。
T——时间相关性;给出实现目标的时间框架。
运用SMART法则,我们设定的目标,可能就不仅仅是“我要减肥”,而是“每天晚饭不吃主食并慢跑1小时,坚持30天,每周减重1公斤。”这样的目标,才是能促成行动力的更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那么,愿景呢?是相比于短期目标的无限长远的目标。比如关于减肥,除了上述具体的目标,更加长远的目标,是为了保持身体坚持,更进一步上升到精神层面,是要提升个人形象,满足对自我精神面貌的期望,期待每一天都能遇到更美的自己,这就可以算是愿景了。
短期的目标帮助提高执行力,有意义的愿景能在每一次遇到压力和挫折的时候,鼓励自己坚持下去不轻易放弃。
(三)悦纳自己:与情绪共舞
每个人都在追求完美,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完美。然而,我们可以一直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这并不矛盾。相反,接受了这一点,我们才有能从容面对前行途中遇到的各种负面情绪,例如压力、挫折、沮丧等等。想要成功,就必须明白,成功之路并无捷径,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不可或缺的,是否能积极处理困难及其由此带来的各种情绪,甚至是定义是否成功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如果孩子成长路上遇到困难,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自然是去帮助他。然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当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的时候,应任凭他们自己去突破挑战。
这听起来不合常理,也违背人类的自然反应,但是,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孩子们具有挣扎的权力。
近代自助运动的创始人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在1858年的一篇文章里提到:
“我们应该教育所有的孩子: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助。”
如果家长一直帮着孩子逃避问题和挑战,不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学会如何面对,只会给孩子带来未来的不幸。
正确认识了这些情绪之后,还要懂得,在面临这些复杂的(并非不好的)情绪时如何处理情绪。这里,就可以借鉴“ETA脱困四问”法:
第一问(Emotion):我在什么情绪之中?给自己的情绪打几分?(找出情绪类别)
第二问(Event):发生了什么?尝试客观不带情绪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发现不能客观,还带有情绪化的语言,请返回第一层,继续处理自己的情绪。(挖掘情绪背后的事实)
第三问(Target):我原本想要什么?情绪一定是对自己不满意,通过对情绪背后事实的描述,就可以发现产生情绪背后的初心——某种期望或目标未能达到。(找到期望目标差距)
第四问(Action):我如何改进?找到目标差距,就要正视自己,如何改变行动从而达到期望的目标(行动改变)
“人类最大的贫乏,就是事事顺心如意,无须努力,最终导致希望破灭,再无奋斗之心。”学会在面临挑战时妥善处理挫折带来的各种情绪,会让我们逐渐学会在成功中找寻意义,并且努力享受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
(四)忠于内心:找到一生所爱并沉浸其中
“当我们感到并追随生命的喜悦时,我们不只可以享受人生,也会更加成功。”
这是 泰勒•本-沙哈尔 在《幸福的方法》中所说的一句话。泰勒•本-沙哈尔认为,人的至高财富是幸福。所以也可以说,是否幸福,也是衡量我们是否成功的至高因素。
而幸福,则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这种快乐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感情。感情是动机的来源,感情的灰暗或者明亮,构成了我们所有生活的底色。因此,如果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或情感,我们会觉得更加幸福和成功。一个与爱人、儿女、父母关系良好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一生都在感情的漩涡里纠缠,那是因为,他们从没停下追求幸福的脚步。正如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所说:“快乐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在完全没有快乐且频繁感受痛苦的生活中,几乎没有幸福可言。在不幸福的底色上谈论任何成功,都是虚妄。
二是工作。除了感情,工作是人们获取快乐和意义的第二大源泉。
心理学家艾米.文斯尼斯基(Amy Wrensniewski)提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事业、或是使命感。
把工作作为一种任务及赚钱手段的人,所期盼的,除了薪水之外,就是节假日。
把工作作为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积累外,也会关注事业的发展——权力和声望等。
把工作看成使命的人,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他们热爱工作的力量源于内在,会在工作中感到充实并达成自我实现。
很显然,能在工作中找到使命并实现自我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
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答案是,找到真正所爱的职业和工作,并沉浸其中。虽然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但也的确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从不给自己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勇于尝试所有新生的事物,并最终从中寻找到乐趣。因此,我们更愿意相信,只要不给自己设限,多给自己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总能找到真正能让自己愿意付出所有时间和精力并沉醉其中的事物。
积极心理学家们曾提出,“幸福的人群在生活各种层面上都非常的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已经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幸福和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成功(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方面)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成功。
这种与幸福紧密相关的成功,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后,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这正如丹尼斯‧韦特利在《成功心理学》一书中所说:“(这种)成功不是由其他任何人所赋予的,也不会被其他任何人所剥夺。它需要你冒险、克服挑战,并让你的最佳资源——你自己——发挥最大的潜能。”
所以,相较于少数“头顶有光”的人,那些能正确认识自己,能穿越和克服重重困难,能挖掘和发挥自身最大潜能,最终达成自我实现的那些“内心有光”的人,是真正成功的人。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忠于所爱,内心有光,做一个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