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有那么多张脸
1
谁能说得清自己有多少张脸孔?
同学自己办了个工厂,约我去他的厂子做客。他说,他的工厂里有个小农场,养了些家禽家畜,还种了很多蔬菜,全都是纯绿色食品。
去了后,我们聊天很高兴,多年的同学,彼此知根知底,没有谁藏着掖着。聊起上学时的趣事,我们都能放肆地大笑。一会儿,有车间的主任来汇报工作,他的脸马上板起来,一本正经地安排工作,告诉下属如何去做,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吃饭就在他的办公室,里面有个套间,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上菜后,他开始皱眉,让服务员叫来厨师,直接开骂:今天这个烧肘子怎么做的?!上次说你了,这个菜的颜色太重,不要上这么多的色。不愿在这干活就滚!厨师唯唯诺诺,说下次一定会注意。
我说,你是属狗的吗,脸说变就变。他说,我花钱雇他们,他们得把活给我干好。
同学对我真诚热心,对下属仔细认真,对待厨师声色俱厉。其实,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对待父母肯定是另一个样子,对待妻子和孩子的态度也会不同,对待其他朋友或者其他社会关系也必定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
我们谁不会用多张面孔来应对不同的群体?别说你不会。可这是为了什么?
2
朋友刚被提拔为中层干部,参加领导班子的例会。领导提出了员工们集中反映的几个问题,让大家讨论。刚开始时大家谁都不说,在领导的鼓励下,大家开始各抒己见。等到领导总结分析后,持不同意见的人也开始转向赞同领导的意见,并分析领导建议的可行性。
朋友说,为什么开始讨论时各有各的态度,会议结束时态度怎么都转向领导那了?他们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去请教职场老狐狸,他给出了这样的分析:
一、每个人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下属只有参与讨论的权力,决定权在领导那,下属不能替领导做决定。如果你替领导做决定,就意味着你离滚蛋不远了。
二、一个领导班子,可以有不同意见,但既然是班子里的人,那就必须保持团结,团结的点在哪?在领导那。当领导作出自己的决定后,这个点也就确定了。那必须要维护,哪怕他是错的,哪怕只是表面上的维护。
三、最重要一点,为什么前后的态度有截然相反的转变?在一个群体中,必须要有“和”的意识。你如果要坚持己见,有“个性”,那么你在这个圈子里就别混了。
老江湖就是老江湖。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非常明白在群体中保持怎样的姿态。至于在这个群体外的态度,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不同的群体中,随时转换自己的面孔,是不是生存的通行法则?
3
如果我们问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谁能做出一个明晰的判断?真实的自己是哪一个?
当然,也会有人说,把不同的面孔相加,可以判断出一个完整的人格状态。但从哲学角度讲。简单的叠加并不是完整的整体。
如果把所有的社会关系去掉,不属于任何圈子,剩下的那个自己才是真实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因为我们都是放在不同的固定的圈子中来考量自己、给自己定位的。我们在意的是别人给自己做的评价,并不是我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独立的个体。
面对领导,要做个好员工;面对父母,做孝顺的子女;面对朋友,要重情重义;面对子女,要严父慈母。只有在与他人的对立关系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没有了社会关系,也就没了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要的是一种集体认同感,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我做医生,需要同行和病人的认可;我写作,需要读者认同;我是教师,需要家长学生的认可;…..只有在别人认同时,个人的价值才会凸显。如果不理会周围的群体,只做自己的事情,好听一点,叫做“个性”,不好听,是“固执”、“孤僻”之类的标签。
所以,“合群”、不被周围的群体抛弃,在不同的群体中塑造自己不同的角色,成了我们必修的功课。有时候,“做人”是比“做事”重要的。自我不是发自内心的个人人格规划,而是“做”给其他人来看的。
如同我的同学,与我真诚,因为我们是同学这个圈子,需要这样的角色定位。对待厨师,是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所以他有绝对的决定权。中层维护领导,是要做给领导看,要和领导一条心。
什么叫做“人品”?是三张口说出来的,而不是自己定义的。我们无法脱离自己的群体生活,按照某种哲学观点,人不就是社会性动物吗?
4
由此,当遇到不合群的人,轻则对这样的人不理不睬,重则进行道德绑架。我们评价人的原则不是落实在纸面上的规则,而是是不是与我们相同,相同的是一个群体,不同的是非我族类。单位规定是五点下班,大家都不走,要等领导走了后才下班。你按规定到点走人,大家都不做,你做了,你就是没眼色,不通人情世故。面对显而易见的错误,大家都不说,你张口就来,那你还没长大,不懂事。
什么是懂事?懂事是要合群,该说说,不该说闭嘴。懂事就是要放弃自己,同大家保持一致。懂事就是那个厨师要满脸堆笑,不能反驳。
懂事到底是个TM什么东西?
“我”到底是谁?“我”是什么时候丢掉的?
5
用不同的面孔周旋于众人之间,是负累还是乐趣?用别人的好恶来定义自己,是不是真的重要?合群是不是重于自我的表达?
不敢越雷池一步,是通行的选择。敢于越过的,要么冲上巅峰,要么死的很惨。在不同的圈子中固定好自己的角色,可以游刃有余,上下通吃,照顾着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关心着,相对来说,这是非常安稳的生存方式。很多人不能接受剧烈的震荡,所以选择了大家都认同的准则。
一方面,传统的固有的思维方式依然有强大的力量,比如“合群”,比如“团结”。另一方面,个性的,自由表达的声音开始出现,并且蓬勃发展。很多人不懂事,不合群,我行我素。逃离传统的束缚,做着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在传统中,他们是叛逆的,有人甚至愤愤不平诅咒:早晚有吃亏的那一天。然而社会一直在向前发展,自由的个体最终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无法预测。
人是社会性的,只认同与他人的“和”,往往会泯灭自主的意识。一个人走向强大,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自我来组织定义的,别人或者集体无法包办自己的一切,自己的道路交给别人,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悲哀。只求圈子里的认同,不见得就是对的。
我们有很多面孔,这不要紧。但始终要知道,属于自己的“本我”的那张面孔是什么才是至关重要。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控,失败也是精彩的。
6
脸是别人给的吗?是自己挣得。留张脸给自己行吗?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