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的动力

2017-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随遇而安的小丸子

第一阶段:外在动机---考试

小时候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了学的东西就忘了一大半,甚至都不想再摸一下课本。外在考试的压力促使我被动拿起书本。这种学习乏味,无趣,记得快忘得也快。

第二阶段---内在动机---有趣

相比课本,那时的我更喜欢看《童话大王》,《故事会》《读者》《意林》……觉得这些书有趣的动力使我经常看得废寝忘食。这种有趣的感觉一直陪伴我到今天,每天不看看书就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似的。等到儿子的出生,新手妈妈的我不知所措一遍又一遍地想从书中去找方法找答案,求知的心理更有趣。

第三阶段---内在动机--求得智慧。

书看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自我概念与现实中的我有了成长的空洞,我开始对自己不满了,这个空洞就产生了需求。这时同学推荐给我一本书,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身心灵方面的书,看了之后,对我产生了很强烈的震撼,开启了我思维的另一个维度,原来还可以这样想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当我内心有需求时正好遇到我想看的书。从这以后,我就孜孜不倦地看了各种身心灵方面的书。书看多了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谁都想指导评价一翻,特别好为人师,总觉得这么多感悟和收获想跟人分享,最好能指导别人怎么做是对的。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了,很是得意啊!可当孩子不好好学习,行为让我不满时,家人跟我想法特别不同时,朋友对我不理解时……我就忘记了书上所有的一切,像个刺猬一样用行为、语言去扎对方。原来内心的空洞并没有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而填满,反而觉得空洞更大,内心常常莫名地焦虑和恐慌。知识求得了,智慧好像并没多多少。

第四阶段---看见自己的内在圆满。

在外求的路上一直这么走着,自己完全不知。我求他人的认可,求孩子的优秀,求自我的智慧……在外求的路上,我一直坚信因为我是对的,你们就应该或不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个对的的想法让我常常碰壁、受伤。直到有一天,我内心莫名地恐慌,不知为什么。我用了二天时间,任由思绪念头情绪浮现,让它们都浮出来,我要来看看“病根”。原来是我将“我不够好”的念头藏得这么深,深到我从未发现过。我一直以为我不开心焦虑恐慌都是别人带给我的,就是因为我太好了,才肩负这么些事,这么些压力……一个人给不了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够好,又怎么可能给别人呢?真实的我是什么样的呢?佛法说每个人都是圆满俱足的,这是真的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又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当我找到全息科学时,我找到了科学根据。原来我真的是圆满俱足的呀!

当我立在我是圆满俱足上时,内心的恐慌焦虑立马好多了。圆满俱足不是说我是完美的,无缺的,而是像一个大桶一样,里面有我认为好的优点,也有我认为不太好的缺点,关键是这个桶是完整的,没有漏的。如果有了我不好,我不配的念头时,桶就是漏的。

外离相则禅,内不乱则定。外若着相,内心则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禅是思维,亦即定慧,禅之与定,是一非二。

学习的心态应该是不被任何形式所约束,不是放任,是自在。时时往内观,且不被任何境界、因缘或自己的五蕴牵着走,不是狂妄,而是内敛,不寄望于无念,而是不被任何念头牵着走。我不是因为我不够好而学习,而是我是圆满俱足的,学习只是我的一个选择,我可以学习也可以不学习。所有的事都是为了让我发现和看见自己的本自俱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