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源头效应

2018-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渭尽之言

源头效应,出自《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第二章节。


源头效应这个词,我在百度百科上并没有找到对应的内容,我用书中的解释做个简单的说明。

源头效应:我们对信息的接受态度和应对方式,取决于这些信息的来源,我们更容易接受我们尊敬或者权威人士的建议。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网上“XX效应”这类词真心到处都是,老感觉有很多是网友们自己编的,但不得不承认,所有的现象只要加上“效应”这个词,瞬间感觉就不一样,我想这个可能就是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效应”代表的就是专家/权威吧。


作者在书中提及“源头效应”,目的主要是为了让读者可以清晰个人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从而可以打破框架,更好的正视风险。


我们来说说年轻人(95、00后)眼中的“权威”。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权威”的定义,在现在这样一个推崇个人IP的时代,“权威”更多的是一种影响力的代名词,区别于传统的理解:现在的个体只需要有足够的影响力,不管是因为特立独行还是外形足够吸引(专业已经不是必要条件),他就可以在某一个领域成为“权威”,其实更准确的说是“偶像”。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我们传统意义下的“权威”们,也慢慢脱离了专业的追求,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运营”上,就是所谓的“包装”。

总结:“权威”的定义已经从理性慢慢变成感性。


个人IP的大爆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机会,但同时作为受众的我们也会带来很多风险:

1、影响:“伪君子”变成“真小人”

“伪君子”:传统的“权威”们不管其真实道德水平如何,他们的公众形象一定会表现的正面积极;

“真小人”:现在的“权威”很多本身就是三观不正的个体,他们因为所谓“个性”成为“偶像”,他们更愿意展现真实的自己或者为迎合“个性”演绎成“独一无二”的个体。

2、选择:信息的不稳定

信息爆炸带来了信息的不稳定并增加我们选择的成本,如果缺乏独立思考,我们将处在一个信息混沌的时代,更无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源头效应”应该这么理解:

面对所有的人或事,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的思考当事人(源头)的立场、初衷、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信息的核心,得到我们想要的真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