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说了爱情的所有模样
我并不是第一次想谈“爱情”,也不是第一次半途放弃。“复杂”的话题,在我的记录初期是极力避免的,但是今日想为《霍乱时期的爱情》写点什么。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的第一本小说,这本小说在延续他的一贯写作风格的基础上,致力于全新的“爱情”主题。
(一杯热巧克力也是爱的形状)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了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当然百度百科不是这样形容的,他说:该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
我不赞成这样的简介,因为这部书里的主人公可以是一个,她自己,或者是三个,她与她的“精神之爱”和“世俗之爱”的两个爱人,甚至是所有出现过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爱情的主角。
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作者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贫穷的、绝望的、感动的、知足的、放纵的、刺激的,爱情萌动的全部模样都在作家笔下被描摹和讲述,而且不带任何评判观点,他尊重每一份感情,也承认每一种爱情。
读者称《霍乱时期的爱情》为“爱情的百科全书”。
(一杯港奶和蛋糕的相爱)
艺术家妄想的极致,总觉得艺术可以求得人生中的求不得。《霍乱时期的爱情》便企图求取爱情的两种极致:绝对精神、绝对世俗。
少年弗洛伦蒂诺是“绝对精神”,因为惊鸿一瞥,深深的爱上了少女费尔明娜,年少的爱恋持续数年之后最终夭折,但是这个少年却坚持这段感情长达半个世纪。他放弃结婚,等待着少女重新成为单身,他努力工作为了离她更近一点再近一点,在每个可能见到少女的场合都精心打扮,保持体能以便年老之后给与她照顾。
弗洛伦蒂诺把这个少女埋在心底五十一年,从未舍得与他人分享,也从未有一刻想过放弃。所有的离开都不是大张旗鼓,那么他的坚持是悄无声息创造奇迹的佐证,少年在老年之后,终于等到了他的少女。当然作家笔下并没有塑造一个虚无缥缈的角色,这个孤独执着的等待初恋的少年,通过和不同女人的厮混放纵来保持自己爱情的纯洁,麻痹刺激自己空虚的世界。在失去费尔明娜之后的五十多年间,他有过600多个女人。
现实的读者们对这段感情嗤之以鼻,沉迷肉欲让他看起来没有那么伟大,不负责任的表现也让这段感情没有那么纯洁,但我认为这样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感情纠葛才恰恰体现生命的真实性,痛苦、绝望、反复才更衬托出坚持的光辉。
作家对这段执着的爱情描述的太细腻生动,少年少女的莫名悸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浪漫,因为在镜子里看到爱人便把整面镜子买回家放在床头的痴情人。
读者跟着一个行将就木的小老头回到他弥漫着茶花香的记忆里,也自有一种心动。
他们第一次相爱源于青春懵懂的心动,是一种妙不可言、不可描述的牵挂,至于多年后的再一次相爱,是因为彼此理解,无关现实的所有附加条件,是精神的契合。
(餐春棉之晚露)
人们总是把恋爱比作一个人找到他身体里另外一根肋骨才算完整,但是事实上,就像作家自己在书中说的那样: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总能遇到的。
多少人穷其一生,都找不到那个“精神契合”的爱人,更多的是“世俗之爱”,所以世俗的爱是真爱吗?作家认为是,我也认为是。在世俗里翻滚的两个人,陪伴一生,相守一世,自然不能否定爱的存在。
乌尔比诺医生是“世俗之爱”的极致,他出身拉丁美洲的贵族世家,年轻时在欧洲留学,回到哥伦比亚的几十年,在带领新的社会潮流和重建新的社会秩序上功不可没,费尔明娜在和少年分手之后,和这个条件优渥的最佳夫婿结为伴侣。
处理婆媳关系,生育两个孩子,协助丈夫进行夫人外交,照顾丈夫,在作家笔下,这个聪明的女孩成为优秀的上层阶级的夫人代表。乌尔比诺医生相对于初恋的少年,不够细心,自然也不够真诚,他在她们的婚姻关系中总是企图占主导地位,也曾经大发脾气和出轨,但是对于自己选择的女人和家庭生活,依然承担起全部的责任。
年轻时候他为她提供庇护,老年之后,她成为他的照顾者,婚姻中的男女双方,在责任和义务的条条框框约束下更像是一场交易。但是我们回头再这携手走过的半个世纪,快乐与痛苦并存,满足与悲伤交织,又何尝不是“精神之爱”的情感表现。
马尔克斯在文中做出了明确的观点,乌尔比诺医生死之前的最后一句话说到“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我相信这句话一定是真的,被时间检验过的陪伴,足以然每一段感情成为传奇。
爱情没有对错,更没有真假,只要是付出了真心的,都值得被承认。
这部书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理智、冲动、尖酸、洒脱,这些爱情的模样在每个人的身边都或多或少的真实存在着,不夸张、不做作,我们都能再身边探寻到她们的蛛丝马迹。
如果抛却伦理道德和世俗界定,爱情的模样必然与人性息息相关。人的本性,渴望爱与陪伴。几十年过去了,这本百科全书,依然实实在在的落在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中。
(开始养生的90后)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连读一本书都有最好的时机。
中午和朋友们正好聊起爱情,晚上就偶然翻开了《霍乱时期的爱情》, 这是我读马尔克斯系列书籍的最后一本。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主题,多情的作家们都选择用爱情这一神圣的精神意向去表达他们对俗世的社会观点。但是在我心中,要把“爱情的圣经”这一称呼献给《霍乱时期的爱情》。白色的“一见钟情”,火红的“一生相守”,爱情的最好模样,都在作家笔下熠熠生辉。
马尔克斯是个创作力绝佳的作家,我喜欢马尔克斯,始于他文学世界里富有神秘色彩的古老美洲风情,深于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奇幻瑰丽(对时间和空间的重复切割重组,就像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对立体几何体的把玩),忠于他每部作品独特的文学主题。
《霍乱时期的爱情》语言臻于完美,故事足够完整,思想日益成熟,还有他热衷的“自那时起,已经过去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的回望式的叙述方式,习惯的刻画古老土地的时刻变化和社会面貌,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他依然在他刻在骨子里的家乡哥伦比亚的土地上,描绘一场又一场绮丽旎漪的梦。
朋友问我,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我想了很久,从道德伦理,从社会实际,从人性思想多个方面出发,企图拆开这“爱情”的外壳,看出点更高大上的东西。但是后来我想明白了,谁说看别人的爱情,还是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一定要看出点什么。我们享受这份爱带来的感动,感受一个作家构建的世界,甚至在爱情之外,看看作家笔下的古老土地的发展变化,也是读书的方式。
在文学创造之外,现实的爱情就更复杂,除了感情,还涉及金钱、尊严、欺骗、背叛、制度约束和个体特征。
三联周刊2021年新年刊的主题一个是“美食”,另一个“爱情”,他们用整整两本的篇幅去探究“美食”和“爱情”,却也是只能窥得爱情的冰山一角。生活不是小说故事,也不是文艺创作,文学中刻骨铭心的极致不适合会肉骨生疼的凡体肉胎们。
大多数平凡的我们活在世上,我们的生活和爱情,会平淡一些,再平淡一些,结婚生子,当然比之小说中400页就写完的三个人的几十年,我们的生活要更细碎,时间被拆分的更稀碎,小到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份感动和难过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并需要慢慢熬过。
文学作品是一面镜子,你可以在镜子里看一副被作家的巧手们改造过的模样,可以欣赏也可以唾弃,但千万不要把他当成事物的真相和真实,这世上所有的存在,都需要每个人,亲自用双手和心去触摸。
他说了爱情所有的模样,但一定不是全部的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