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世人!圣经学习基督教圣经记忆

如何看待《我不是药神》里由刘牧师引发的基督徒两极评论?

2018-07-16  本文已影响5人  2a070ad37fdb

“耶和华必在你前面行,他必与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申命记 31:8)

最近《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得到了全国民众的追捧,不少人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在国产电影中可谓罕见之举。

由于片中出现“刘牧师”这个正面角色,使这部佳作多了基督教元素,因此得到了基督徒的关注,这几天有不少基督徒前往电影院观看,很多主内公众号、微信群都在讨论这部电影。那么基督徒该如何看待《我不是药神》中的信仰元素呢?

有的说这部影片有娱乐化甚至丑化基督教的色彩;

有的说导演能给基督教一个宣传,值得肯定;

还有的说不需要“大惊小怪”,“与其注目于电影,不如注目于基督。”

同时,这部电影中的刘牧师的选择,是对还是错,该支持还是反对,也激起了讨论:

有人认为,刘牧师的责任应该是传道,不是参与社会活动,说耶稣来到人世间是为了拯救人的灵魂,不是拯救人的肉体,因此反对他的举动;

也有的认为虽然刘牧师做的符合良心,但违背了法律,所以不该支持;

但刘牧师这个正面角色,其实折射出了当前基督教在公众视野中的一种形象。

在当前社会对基督教持正面评价的看法中,爱心占据了主要位置。

不少非信徒,他们在谈到基督教的时候,无不称赞基督徒是一群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人。甚至有人在攻击基督信仰时,这些非信徒也会挺身而出,为教会辩护,指出一群都在做好事,服务他人的信徒,怎么会是坏人呢?

电影最值得一提的是,刘牧师是一个和普通人生活在一起的基督教人物,他作为一个同样身患白血病的患者,有血有肉地进入剧情,并和众多人物交织在一起。

电影里的刘牧师,在面对社会上的邪恶时,他没有退缩到一隅只传讲福音,面对教会被骗的病人,他没有只祷告求主帮助。

当主角程勇找到刘牧师时,他正在用英语给白血病患者读经,并为他们祷告。程勇让他帮忙联络印度公司时,他清楚地意识到,卖假药是犯法的,基督徒是不能行的。

但程勇提出这是在救人,救人犯法与遵纪守法之间的选择时,刘牧师有着明显的犹豫与挣扎。但最终他还是选择答应了程勇的提议,成为了程勇与印度公司中间的沟通桥梁。

当刘牧师所在的救治小队来到德国格列宁的发布现场时,程勇的反应是回到车上再报警,这也反应了现下社会的一个现象——多少人对一些事情的发生,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但刘牧师却走到台上直接拿起话筒,戳穿了张长林的谎言,直指他卖的是假药。

刘牧师这个牧师的形象有着强烈的冲突性和矛盾性,一方面他是牧师,一方面他又在现实面前低头;他帮助程勇贩卖违规的印度格列宁,但遇到真正的假药德国格列宁时,他又敢于说出事实真相……

那么,刘牧师的所言所行是否已经脱离了基督徒的行为典范?基督徒面临刘牧师当下的境况时应该如何选择?值得我们更深地去思考。

虽然这部电影的导演被有些基督徒批评不懂基督教,但影片塑造这样一个有着和常人一样性情的牧师,并呈现在大众眼前,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也没有虚伪的故作姿态,而是很接地气,因此在大众眼里反而显得非常真实,而不会让观众感到太礼仪化(以至于徒有其表)或太神圣化(以至于高不可攀)。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不仅让这个刘牧师形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同时也撕去牧师神秘的面纱,让大众看到一个生活化的基督教牧师。原来牧师不仅仅局限于在教堂里讲经,还能在病房里布道、关心人、服侍人。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大众影视剧拍摄有些现实性的题材,势必要触及到基督徒群体。

而这显然也说明了公众逐渐对基督教的认可,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堂里的浪漫婚礼,而是看到基督徒群体对社会的付出和对弱势群体爱心的表达。

在此之前尽管不少人肯定基督徒的慈善之举,但不可否认,对教会持负面看法的人仍然是非常多的。

由于很多信徒传福音方式不当,加上普遍神神叨叨的言论以及激进的反社会观点等等因素,导致了不少人对基督徒感到厌恶,甚至将其视为邪教。

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有的教会不问世事,忽视社会服务事工。还有的则是激进的传教,但由于方法失当,加上文化隔阂,教育影响等因素,遭到了很多人的反感,甚至有人把教会等同于“传销组织”,破坏了基督的形象。

所以,大众影视剧里出现基督教元素,某种意义上是给基督教做了宣传,有助于消除某些偏见,这是一件好事。

同时,这也对基督徒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社会公众虽然不懂神学也不读圣经,但他们都在“读”基督徒。

唯有透过这样一个践行耶稣教导的基督徒群体,社会公众才能看到一个真正健康的有活力的基督教走向他们。

因此,在积极传教、口传福音难以取得非信徒广泛认同的处境里,投身社会服务将有利于消除一些人对基督信仰的误解,促进福音的传播,基督徒参与社会服务是必须的。

更为重要的是,正如耶稣指出:“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

当我们服务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服侍祂。因此,基督徒参与社会服务是实践基督关于爱的教导。

因为在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几乎都是跟我们非亲非故的,不少是老弱病残,几乎都是一些“不可爱”的人。

我们去关爱这些群体,会让我们对人的关爱超越亲友、社会地位的局限,达到实践基督博爱的教导,就像片中的“刘牧师”一样。

希望所有的基督徒们都能实践爱人如己的教导,将基督的爱带给身边的每个人,那么必然能够见证基督,从而达到福音的果效。

本文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