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海明威【原创】

2018-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晓声默

我想象中的海明威

看过了《太阳照常升起》,看过了这本《永别了武器》,读得特别碎。想象中,海明威是一个敏感细腻、讲故事喜欢事无巨细的老人家。

在我看过的两本书中,我一直认为海明威可能是一个强迫症,他喜欢把细节交待地及其详尽,包括人物特点、对话也包括小动作及环境。因为我认识这样一位,聊天叙事都是这样的风格。于是,去网上查。

欧内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美国作家、记者。曾经参加过一战,二战。61岁自绝于人世。美国文坛评价他为最惜字如金的作家之一,在不考虑翻译的情况下,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读后感受。如果有错,等我读过英文原版再来更正自己的想法好了。

然后再读就发现了这个评价的合理之处,完全还是个人理解:在写这两个发生在欧洲的故事时,海明威更像是一个战地记者,他把每个细节呈现给观众。在这个前提下,写作中对于每个细节用词精炼。所以,这样一个惜字如金,又面面俱到的作家,看似矛盾却又互不冲突。

告别枪支——@晓声默

《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永别了武器,或者也可以翻译为告别武装(个人意见),是海明威第一部被拍为电影的作品,电影的中文名字叫《战地春梦》。

我没有看过电影版,但是非常同意这本书被拍为电影。因为书中海明威的描写特别适合作为剧本,场景和台词都完全适合做剧本。

小说故事写书评时坚持不剧透,只简单写写自己的一点点思考

读完这本书,对战争会再度考虑。

在那个战争频发的时代,不同人种之间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等等不停地发生着冲突和碰撞,现在我们记录战争,应该是为了更加和平地对待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吧。越平静越宽容,也就越能接受不同的人和事了。

现代社会已然不是战时,有很多坚持不忘历史的前辈或许会义愤填膺地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出发点有民族历史的意义在,不批判他们的执着,但最近看过几个用词激烈的民族主义者,觉得实在是有失风度。

故事的结局,让我痛心。也是这本书给我最大震撼的地方,想想又觉得,非如此不可吧。

愿世间不再有战争,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性别能够真的做到和平共处,平等尊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