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每一个生命——听许丽芬老师《应试背景下如何开展生命化教育》有

2022-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吴敏华

    无论是以前的素质教育,还是现在的双减政策,真正实施起来是非常难的,特别是边远山区,应试教育更是根深蒂固,分数就是唯一,成绩就是生命,这是大背景,我们作为普通教师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身边做起,从能改变的地方做起,尽量的减少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残害。再次重复听许丽芬老师的《应试背景下如何开展生命化教育》,再次被许老师感动。

    何为生命化教育,张文质老师在《教育,让生命在场》中是这么说的——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它必须具有实践的可能性和勇气,即你必须去实践、去推动、去尝试,才能知道什么是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它本身就需要用一种生命的方式去直面教育的现实,去理解教育的困难,同时用这样的生命在场的方式成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每一个教师也将因为自己的生命实践,不断地去确认自己工作的意义,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不断获得生命本身的丰富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许老师的可实践的生命化教育有“可实践的‘心理安全保障’清单”: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想哭的时候就哭;每个孩子都可以在需要发泄情绪时发泄;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听写的时候写错字;每个孩子都可以不考第一;每个孩子都可以“做不到”一次就写出好作文;每个孩子都可以在需要延时交作业是申请延时;每个孩子都可以不跟任何人做比较……“可实践的‘不做’清单”——不撕学生的作业本;不扔学生的书包;;不因写错字而罚抄;不在作文上写“重写”;不一开口就对家长说孩子不好……这个清单可以在日常中不断地列下去。

    最让我感动的是许老师看见每一个生命,用心呵护每一个生命,比如面对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的习惯,我们通常会以责骂的方式对待,甚至还连带家长,说你这个家长是怎么管孩子的。许老师则从尊重和理解的角度去处理,更多的理解家长的不容易,理解孩子成为过程中某些方面的不足,然后用充满爱意并让孩子能够愉快地接受的处罚方式——忘了带本、笔都可以找老师借,但有一个小小的惩罚,就是第二天需要带一盒笔来,帮助更多的人。被处罚的孩子第二天开开心心地带上一盒笔,许老师还不忘给他们鞠个躬,道声谢谢。多么温情的一幕,把本来冰冷的处罚变得有温度、有爱心的互动,把爱植入孩子心里,在许老师这样看得见的爱的滋润下,孩子们丢三拉四的毛病反而越来越少了。

    我们在面对字写十分糟糕的孩子,通常会采取罚抄的方式,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乃至十几遍,几十遍,最终越抄越没有信心,越抄越差学。我们面对学业有困难的孩子,通常也是采取反复、重复训练的方式,反正孩子的学习差就是不认真,就是不努力,在不断地否定中,不断重复训练中,慢慢地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磨灭了学习的热情。而许老师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她是做减法的,帮助孩子从能做好的地方做起,从简单的地方做起。

    她谈到一些学习非常自觉,成绩非常优异的孩子,在给她写信的时候说到,孩子并没有在非常好的语文成绩中感受到快乐,更多的时候是害怕,感觉学习就是在一个铁笼子里面,很绝望。听到这,我的鼻子酸酸的,其实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我们称之为“学习枯竭现象”,只是发生在小学阶段,这是非常恐怖的,这对一门学科充满着恐惧,那这样的优秀的成绩要来何用。所以许老师保证在她的课堂上,她教的学科上有一个心理安全环境,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许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不写作文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我被许老师深深打动了,她说:“我不能保证这个孩子从此以后会很厉害,但是,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老师,你一定会被孩子前后的对比,以及这个孩子现在呈现出来的对学习的热爱与信心,而深深地感动,你一定会从他身上获得力量。所以生命化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受教育者和施教者的双方的成全。”

    前几天,在数课练习解比例的时候,我在巡堂时发现,一位数学学得特别差的孩子,考试都是几分十几分的,她把其中一道解比例的第一步对了,接下来的第二步第三步,方法还是对的,就是在计算的时候,小数点点错了。我当时就问她,要不等下你上黑板上做,我看她点点头又摇摇头,我知道她其实是非常想上去的,但是又没有信心,怕被人笑话。我在她耳边轻声指导她,告诉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哪个位置,那个小数点应该怎么点,然后又问她:“现在有信心上去做了吗?”她点了点头。当大家完成了差不多了,我叫了包括她在内的四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结果她完成得特别好,在订正的时候我在她做的题的旁边打了一个大大的A,然后说:“XXX太棒了,太厉害了,这是努力的结果,也是上课认真的结果,我们把最热烈送给她。”在那一刻,我看到了这个孩子的眼里是冒着光的,我想,那就是希望的光吧。本来以为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中午吃完饭去到教室(我吃完午饭有一个习惯,会到教室里去,五内宿生聊聊天,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困难),我看到她正在邀请她的同桌帮忙辅导她的学习,教她做一些题,因为跟他们说今天晚上要进行测验的。这令我非常意外,可能就是因为我上午给她一个表现的机会,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从而激起了她心中的那盏希望的灯。在那位同学的指导下,到了晚上的测验,她居然考了56分,虽然这一次的试验题比较简单的,但是她能够考到56分,她这个56分,比其他同学的100分,还更加来自不易。那么,激发这个孩子的学习热情的力量来自哪里,我想这与鼓励是密不可分的。

    在办公室,我徒弟陈老师也跟我分享了她班上的一件事,也是一位数学学得特别糟糕的孩子,那节课学的是图形的旋转,在做练习的时候,陈老师特意去指导了一下他,然后让他上黑板演示,他准确无误地把整个过程演示完,陈老师狠狠地表扬了他,陈老师说,他那节课听得特别认真,而且他的眼里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有光的,这是充满希望的光。听完徒弟的分享,我竟然想哭,是为这个孩子遇到他生命中的光?还是为陈老师点燃孩子的希望?也许都有吧!

    让一个孩子对学习保有热情,对生命保有希望,对未来保有信心——这也许就是我们老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之下应该坚持做的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