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教语文》
读过于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很好读,这段时间在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开篇,于老师所说的“人生要留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于老师对写作的执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怀有“作家梦”。用他的话来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写“下水文”,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随时随地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写作。他经常开玩地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看到于老师对读书的执着,他教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读好每一篇文章外,还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做读书摘录。他自己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读出人物的年龄,说话的语气,此时的心情,甚至读好标点符号。
于老师留给我的还有他对教育的执著。他始终秉持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课上得很有趣,他的课堂就是孩子喜欢的课堂。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于老师自己说:“和孩子共处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一个孩子。他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显然于老师是成功的,他对教育的种种执著都源于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爱语文,爱孩子!他给我们留下了的这个大大的“爱”字,时刻激励着无数的语文人。
读于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怎样让人生留痕。
一、脚踏实地做
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都说实践出真知,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要脚踏实做,不得有半点马虎。面对那几十个嗷嗷待哺的学生,我们要认真教学,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理应教实实在在的知识,对于课堂,我们不能有半点虚假,要让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对于备课,不能有经验主义,经历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
二、简简单单教
看于老师的课堂,简单到俩字"读写",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文章内容揉碎了教给学生,学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我们平时总想着自己的课堂上有“亮点”,于是大谈与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等等,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内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说的,教师就一节课所讲内容应该重点突出,将关注点放在文本内容上,而不是其他。
于老师所说的“简单”教首先在朗读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就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看来缺少了“读”,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学生读的情况更多在于老师的指导,很多时候,我们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迫于教学压力,过多的研究语文要素落实,反而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东西。殊不知,“读”需要真功夫,需要充足时间,需要真正“以生为本”的。
于老师说,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不正是语文所应该教和学的内容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工程”!
三、坚持不懈思
于老师说:“我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写反思。多则长写,少则短写,不可不写。”反思的过程是又一次对自己教学的梳理,是对自己课堂得失的总结,是对自己专业成长的提升。但是我们在上完课后,很多时候有思没写,或者是上过不思。上次让写教学故事,绞尽脑汁想不出素材,不会挖掘,希望以后自己能多用笔记录,积累更多素材。
轻轻合上这本书,于老师的话又在耳边回荡“人生留痕”,希望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