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忙变奏曲

三十年前的夏忙,是一场精心筹备的盛会。伴着枝头布谷鸟"割麦插禾"欢快的歌唱,家家户户会早早地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平整出宽敞的打麦场,人们拉着石磙一圈又一圈地碾压,直到场地变得坚实又光滑。镰刀钝了,便拿出磨刀石,“沙沙”的磨镰声在院子里回荡,火星四溅,锋利的刀刃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叉把扫帚整齐地靠墙而立,等待着它们大展身手的时刻。
天还没亮透,大概四五点钟,整个村庄还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雾气中,偶尔传来几声零星的狗吠。家家户户的灯便亮了起来,院子里响起窸窸窣窣的声音。男人们扛起农具,女人们挎着装满水和干粮的篮子,喂饱了牲口,便趁着晨光向田间走去。牲口脖子上的铃铛“叮当”作响,打破了清晨的寂静。
到了麦田,放眼望去,金黄的麦穗沉甸甸地压弯了麦秆,微风拂过,麦浪翻滚,麦香四溢。人们一字排开,弯腰挥动镰刀,“嚓嚓”的割麦声此起彼伏。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滑落,滴在发烫的土地上,不一会儿,后背的衣衫就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孩子们也不闲着,在田间穿梭,帮忙捡拾遗落的麦穗。
中午时分,日头毒辣,人们才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计,坐在地头的树荫下休息。拿出带着的粗瓷大碗,咕咚咕咚喝上几口凉茶,啃上几口带着麦香的馒头,疲惫似乎也能稍稍缓解。短暂的休憩过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劳作中。
傍晚,割好的麦子被一车一车拉回打麦场。人们把麦子均匀地铺在场上,赶着牲口拉着石磙一圈圈地碾压,麦粒渐渐脱落。随后,人们拿起木锨,将麦秸和麦粒高高扬起,借助风力把麦秸吹走,留下饱满的麦粒。夜色渐深,打麦场上依然灯火通明,欢声笑语和劳作声交织在一起,直到月光洒满整个村庄。

如今的夏忙,早已换了一番模样。曾经那些熟悉的农具,静静地躺在角落里,布满灰尘,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大片的麦田里,收割机轰鸣着来回穿梭,宽大的履带在麦地里碾出深深的痕迹。收割机所过之处,金黄的麦子被卷入机器,脱粒、筛选一气呵成,饱满的麦粒源源不断地流入车厢,而麦秸则被粉碎后均匀地抛洒在田间。
四五亩地,短短十分钟,收割工作便宣告结束。三轮车装满麦粒,一路扬尘驶向粮食收购点。到了收购点,过磅、称重、开票,一切都那么迅速。随着手机“叮”的一声,卖粮的钱就到了账上。整个过程快捷又方便,再也没有了往日夏忙的繁重与辛劳。
今年春上,一场持续的大旱席卷而来,土地干裂,麦苗枯黄。看着日渐衰败的庄稼,农人们心急如焚,四处寻找水源,日夜灌溉。尽管付出了诸多努力,小麦依然严重减产。然而,当麦子成熟的那一刻,农人们脸上依然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抚摸着并不饱满的麦穗,眼中满是珍惜。
“麦子熟了几千次,人民万岁第一次!”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农人们最真挚的心声。在这片土地上,麦子一季又一季地成熟,农人们一年又一年地耕耘。无论收成如何,他们始终坚守着这片土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生活。他们或许不善言辞,却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着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夏忙景象虽已大变,但农人们对土地的深情、对生活的希望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坚实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