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状元张謇实业救国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
张謇是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主张“实业救国”,他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01、苦读中状元
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卯时,张謇在侨居地海门厅长乐镇(今海门区常乐镇)敦裕堂内出生,排行第四。
他4岁时起,父亲张彭年开始教他学习《千字文》,到5岁,张謇已经可以完整无误地背诵《千字文》。
于是父亲命他随三个兄长入私塾,至10岁时,张謇已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等蒙学的基本书籍。
张謇自16岁开始参加了27年的科举,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42岁那年终于考上了状元。
张謇春风得意,心情正应了孟郊那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02、实业救国
甲午战败,无能的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大量地割地赔款,真正刺激了所有中国人。
素有爱国情怀的新科状元张謇,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他不顾一切为之艰辛奋斗。
1886年,张謇在家乡南通,诚邀绅商入伙,共同创立小型蚕桑公司。
张謇凡事亲力亲为,他不仅亲自到湖州挑选购买桑秧,分发给乡民,还教授其种植桑树的方法,帮助乡民种桑养蚕缴丝。
然而,不善缴丝,则丝不成市,差劲的技术和官府横征暴敛等原因,使张謇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张謇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他深刻认识到重农抑商,以农为本是错误的,要想改变中国贫穷的现状,必须也唯有大力发展近代新工业。
张謇创办的南通纱厂——大生纱厂,纱厂发展不仅“内卷”,大生纱厂在内忧外患中艰难生存,。
最后张謇采用“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的经营方法,克服了资金周转慢和短缺的困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他办工厂很照顾工人生活,到农忙季节,大生纱厂便停产,让工人回乡务农,同时还领着工资。
女工生孩子,厂里亦有补贴,小孩需要照顾,可以带到厂里由专人照看。
随着大生纱厂资本的积累,张謇又陆续创办了大生分厂、广生油厂、复兴面粉厂、碾米厂、火柴厂、电灯厂、阜生蚕桑公司等。
在农业方面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以及大晋、大豫、大责等农垦公司;在交通电讯方面创办了大达轮船公司和电话局等。
其后,张謇以房地产公司等20多个企业,迅速成为20世纪初期屈指可数的大型企业集团。
02、兴办教育
实业发展的顺利,让张睿又兴起了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想法。张謇认为,实业需要人才,人才出于学校。
1918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之后又成立了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1922年,他创办的全县公立、私立小学共达347所,在校学生15526人
他在兴办一系列初、高等小学校的基础上,配合兴实业之所需,张謇还大办各种职业教育。
他先后兴办了大生纱厂职工专科学校、纺织专科学校、农学院,铁路学校、吴淞商船学校等,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实业培养了各种有用人才。这是农学院。
1920年,他又将纺织、医学、农学3个专科学校合并为综合性的南通大学。这是南通医学院学生在做临床实验。
他创办于1913年的南通盲哑学校,设盲、哑两科。图为哑部授课情景。
从师范到幼儿园,一路下来,张謇几乎把所有的教育门类都办全了。
03、兴办文化事业
张謇还办其他社会文化事业。于1905年创办南通博物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共博物馆,见证了整个近代历史的沧桑。环境幽美,平时人不多,可以漫步其中,细细品味。
张謇还建造了一个大规模的更俗剧场,他认为戏剧影响人心最深,要通过戏剧来教育人,事实上他真的做到了。
张謇在南通一共建了六个公园。在人们温饱还成问题的时代,状元张謇在南通的新新世界建设中,已经考虑到一个城市需要有公园呼吸的问题。
难能可贵的是,当时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张謇能够重视体育,为此建立了体育馆。
04、热心公益事业
张謇热心公益事业,他倾尽财力和心血,举办了许多慈善公益事业,包括育婴院、养老院、义园、贫民工场、济良所、残废院、栖流所等诸多方面。
覆盖当地社会贫困阶层,形成近代较为完善的地方慈善体系。这是他办的养老院,老人们在那里可以安享晚年。
张謇所办育婴堂配有保姆、乳母、教员、内外科医生。那些孩子能够在育婴堂生活,真是幸运!
(5)、当时的南通模式
上世纪20年代,整个中国陷入贫穷落后局面,而南通充满现代气息:大道旁柳树成行,:满载面粉、棉花以及旅客的卡车、汽车在奔驰。
高耸林立的烟囱在冒着烟,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在回响;图书馆、博物苑、印书馆一应俱全。
古老的城墙和城门被废除,代之以新的环城公路。这是张謇打造的世外桃源——南通模式。
张謇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因而影响于全国,真了不起!
民国11年(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
民国15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表面上,张謇确实是“失败”了,他创办的学校至今对后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中西文化碰撞、他并没有退缩,在逆境中奋起,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这是一种胜利。
这种勇于担当、敢于拼搏的精神在今时今日更需要继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