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分享家》集锦

[分享主题]母爱的真相

2020-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Delly小屋

大纲:什么是母亲?

母爱的真相是什么?

我们对孩子的爱算母爱么?

为什么你觉得母亲是自己最需要和解的对象?

如何看破原生家庭和解路上的障碍?

以此分享,致敬母亲节。

分享嘉宾:孙颖

点击听分享音频


1

现在社会上常见的几个现象:

现象1:愿意母乳喂养的妈妈越来越少了。

因为产后母乳喂养孩子,最后胸部下垂了,腰上也一圈肥肉,太丑了,又不能减肥塑形,接受不了。

现象2:产后着急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趁孩子小,多挣点钱,反正有长辈看孩子,有保姆,我去上班也很放心。在家看孩子太折磨人了,接受不了。

现象3:“婴童独立教育”越来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

这三个“越来越”,太让人揪心。

说明越来越多的女人不知道什么是母亲,越来越多的母亲不知道什么是母爱。

2

我们先聊聊什么是母亲。

母亲是非常了不起的生物,因为她能孕育生命。

可是母亲不是神,不能去控制生命。真正能造人的是传说中的女娲。母亲不是女娲,不能造人,孕育生命还需要两个决定因素,一个是男人,一个是作为生命本身的宝宝。没有男人,你就无法孕育,没有生命选择到你的子宫里,你也无法孕育。

说白了,母亲就是一个容器,是个通道,母亲是发出信号的信号塔。

想象一个画面,很多纯净的生命站在一个大屏幕跟前,屏幕上显示的通道有很多,每一个通道都对应着一个育儿所。有很多的小天使在选来选去,他们想找一个他们心目当中的父母和家庭,终于有一个小天使选定了一个通道。他对那个通道感觉很好,于是,他沿着那个通道来到了母亲的容器里,成为胎儿,降生。

我们说母亲很伟大,其实母亲最伟大的地方是具有链接的能力,呼唤的能力。能成为一个母亲是她本身智慧的象征。一个家庭最大的风水就是妈妈,她影响着小家庭大家族的运转。

一般人成不了女人,做不了母亲。只有拥有智慧的根基,才有机会成为女人。只有有缘人才有机会成为母亲。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个女人,是一个母亲而骄傲。

3

说到母爱的真相,会想到一个画面,就是被拐卖多年的孩子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的时候,你会看到他们不是欣喜若狂地去拥抱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一步一步向后退,眼睛里带着戒备。

老一辈儿有非常难听的一句话,去形容一个人有娘生没娘养。母亲是什么?母亲就是那个生娃的容器,这与这个娘是爷爷奶奶,哥哥姐姐,或者是其他任何人,其实对于孩子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

有家长在咨询的时候问,孩子小的时候跟着他的姥姥或者是奶奶睡,睡了两三年然后才跟着妈妈睡。老人就不需要看孩子了,孩子会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为什么?因为给他母爱的那个人,离开了。

母爱究竟是什么?

4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他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5

我更倾向于另一个人的观点,这个人是哈洛,她通过大量残忍的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母爱的本质是什么。哈洛认为:“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对于一个宝宝来说,谁给他触摸,陪他运动和玩耍,谁就是母爱。如果这个人正好是母亲,母亲+母爱,那就是最佳组合。

6

华生强调要让孩子独立,为此做父母的不能心软。可是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向自我攻击。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所以母爱的真相,就是回应他的时候,给他触摸,陪他运动和玩耍。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过往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对孩子的爱算不算母爱。

7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母亲是自己最需要和解的对象?

作为妈妈大家应该都有一种体会,在孩子小的时候,他最先攻击的对象是妈妈。他第一个用小拳头挥向的人,经常用手抓的,用脚踢的,用言语攻击的,第一个都是妈妈。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个请求的对象也是妈妈。当有抱怨的时候,有争吵的时候,第一个指向性的依旧是妈妈。当我们现在需要向原生家庭和解的时候,很多人想到的是那个最想和解的人还是妈妈,就感觉妈妈身上有太多自己没办法放下的陈年往事,一堆的心结。

为什么?难道母亲是冤大头吗?

不是的,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母亲是天底下最安全的人。

妈妈,是那个呼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容纳我们进入到这个世界里,然后领着我们一点一点去探索这个世界,最后是妈妈支持着我们去走自己的路。妈妈对于我们而言就是安全的代名词,我们攻击妈妈不用担心会有生命危险。可是如果我们攻击爸爸,爸爸可能会严厉地指责,可是攻击妈妈,通常会比攻击爸爸攻击任何其他的人都要安全地多,这也是我们最优先的选择。

当需要和解的时候,我们回想我们过去的童年的经历,过往的经历当中会想到的,看不惯的那些事情经常发生的那些冲突,大部分好像都和妈妈有关系,其实有一些事情不代表是妈妈的问题,或者说是爸妈一起的。可是我们的记忆,很容易就把它变成是与妈妈有关。这是为什么呢?还真有科学证明:我们的大脑是会修改我们的记忆的,这个不是由我们自己控制的,而是由我们的潜意识来操控的。


8

这就讲到了最后一个问题,在和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当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记忆。那些片段,那些话语,那些表情,那些事件,经常困扰着我们,成了让自己痛苦无法放下的过往,而科学告诉我们,我们的潜意识把我们的记忆修改成了我们自己需要的样子。

举一个例子,假如现在有四个人坐在一起吃饭讨论一件事情,A记住了B冲着自己笑;B记住了C和自己意见不一致;C记住了地址,和别人交流;D记住了A光顾着吃饭,一直不参与讨论。这件事情过去一个月之后,这四个人再回想起这个场景,他们每个人记住的,只是当时自己选择记住的那个点,或者画面场景而已,记住的都不是完整的。

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记忆的存储是有选择性的,而存储下来的信息,还有可能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就被篡改了。为什么要改成我们潜意识希望的那个样子呢?我再举个例子。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这个人的潜意识里特别希望被拥抱,当和他聊到他的童年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他这么多年他的妈妈都很少抱他,他觉得他妈妈不爱他。我说你可以去寻求一下真相是什么。在寻求真相的过程当中,他发现的是,不论是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其他的长辈,告诉他的都是他从小到大,几乎一直在他妈妈身上,他妈妈总是抱着他。

可是他为什么记忆恰恰相反呢?

他把关于妈妈拥抱自己的这段记忆给篡改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告诉他拥抱不够,我还缺爱,我还缺拥抱,是这个缺让他进行了这样的篡改,于是他的记忆当中全都是缺拥抱缺爱。大家不妨也把自己的记忆拿出来好好梳理一下,去寻找一下真相。

我们的很多记忆都是被自己篡改了的,既然篡改后的记忆是障碍,那么我们就不要被这个障眼法迷惑,当自己和自己的记忆过不去的时候,当我们想要和父母和解,可是又放不下自己记忆当中的那些片段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去寻找当时记忆当中的那些事,那些人,究竟是不是我们记忆的样子?我们去寻求真相,去询问当事人,在寻找的过程中会发现好多的信息和自己的记忆是不一致的。

所以和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这就好像为什么我们的记忆会被篡改一样,这是一条发现自己的路,发现自己在缺什么,需要什么。发现自己的路是发现爱的路。上一次杨娇老师也分享了和原生家庭和解,最主要的是爱上自己,自然就和原生家庭和解了,这是非常棒的一句话。

而在和原生家庭和解的这个路上的探索,就是在爱上自己的这条路上的探索,可以让大家对于母亲,对于母爱,对于和母亲和解有一些新的思考。

祝福群里的每一位小伙伴都能够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能够在寻找自己的路上看到自己爱上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