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精神觉醒的力量

2022-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嘉禾儿

“道”就是路,和行路的人,世间万物遵循永恒之“道”,但万物并不是“道”的创造者,“道”本身就是万物,“道”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万物因“道”而生,万物循“道”,万物最终归于“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广阔如大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是万物的庇护所,“道”存在于无形,无需朝窗外看就能看到他,他教导人们无欲无求,顺其自然,谦虚的人会得以保全,正所谓能屈能伸,失败乃成功的基础,成功之中潜伏着失败,谁又知道拐点什么时候来?追求温顺之人会温顺如孩童,平和让攻者获胜,让守者安身,战胜自己的人乃是伟大之人。

如果我不说,你能想到这段话出自谁的笔下呢?

这段话出自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这个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整个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的毛姆,他在他的著名小说《面纱》中写下了上面一段话。

《面纱》是一部关于女性精神觉醒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的女主角基蒂是一个漂亮,轻浮的姑娘,一心想通过婚姻过上上流社会生活。她的母亲和她一起对未来的丈夫千挑万选,把自己挑成了25岁还没有嫁出去的大龄剩女。最后,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她嫁给了细菌学家沃尔夫。她一点不爱沃尔夫,也没有通过结婚过上她理想中的生活。很快,她出轨了风流倜傥的查理·唐森。她以为查理·汤森也爱她,她终于找到了爱情。

出轨的事,沃尔夫很快就知道了。沃尔夫提出了两个让她无法选择的条件,最后,她不得不跟着沃尔夫去了中国,一个霍乱流行的偏远农村——湄潭府。在这里,她认识了修道院的修女们和一个中国通瓦丁顿,开始了她的精神觉醒之路。

基蒂的精神觉醒的力量来自哪几方面呢?

第一,来自修道院的修女们。这些来自英国的修女们,放弃了自己的亲人和家庭地位,在中国这个霍乱流行的地方,用自己的慈爱,照顾着生病或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们,基蒂从小到大从没有见过这些,她被震撼了,也被感动了。她加入了她们行列,每天的劳碌让他忘记了查理·汤森。她开始了她自我觉醒的第一步。

基蒂自我觉醒的第二股力量来自瓦丁顿这个中国通。瓦丁顿是基蒂完成自我觉醒的引路人。他娶了一个非常迷恋他的满洲国公主。当瓦丁顿带基蒂去他家里时,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瓦丁顿的太太:“他坐在那儿,身上穿着漂亮的衣服,一点儿都不觉得尴尬,那样子令人难忘,他那张涂脂抹粉的脸上面,一双眼睛透露着机警、沉稳,显得深不可测。它是虚幻的,就像一幅画,却有着一种令基蒂相形见绌的高贵。命运将基蒂扔到中国来了,以前他对中国的关注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并且在这极少的关注中还有几分蔑视。他对中国是没有好感的,而此刻,他似乎突然对某种遥远而神秘的东西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就是东方——古老、玄奥、深邃。与他从这个尤物身上那短暂的一瞥中所看到的理想和信念相比,西方的信念和理想似乎变得幼稚了。”

离开瓦丁顿的家后,瓦丁顿问基蒂,为什么想见他的妻子,基地是这样回答的:“我在寻找某种东西,我不太清楚那是什么,可我知道把这种东西弄明白了,对我来说很重要,一旦弄明白了,我的人生将会完全不同。”

瓦丁顿带他的妻子回答了基地的问题:“道”在我们当中,有人在鸦片中寻找“道”,有人在上帝那里寻找“道”,有人在威士忌中寻找“道”,有人在爱中寻找“道”,“道”都是一样的。“道”又毫无结果。

文章开头的一段话是瓦丁顿对古老东方中国式的“道”的进一步阐释。

基蒂觉醒的第三种力量,我认为是来自她的丈夫沃尔夫。她不爱沃尔夫,直到沃尔夫去世,她也没有爱过沃尔夫。我很喜欢西方人的真实,更喜欢西方作家的真实。他们从不会因为社会或者家人其他力量让人的心灵屈服。基蒂虽然不爱沃尔夫,但她亲眼看到了沃尔夫到中国湄潭府之后的付出。当然,文中对沃尔夫的死没有清楚的说明。沃尔夫到底是因染病而死还是自杀,作者没有明确。但基地从沃尔夫身上看到了沃尔夫冷静、理智甚至冷酷以外令人尊敬的另一面。

《面纱》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畅销不衰,我想作者对人性的揭示以及女人的觉醒之路是这本小说最精彩的地方。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最后基蒂离开湄潭府以后,回到香港,作者又安排了一次他和查理·唐僧的见面。这一次见面让基地彻底的与她的过去决裂了。

决裂之后,女主人公最后该走向哪里呢?结尾是一个非常温情的场景。最后,她跟着她从不爱戴的父亲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

基蒂的精神觉醒到达了一个新的起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