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简友广场散文

十六铺的前世今生及商船会馆

2024-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上海乐乐妈

【十六铺的前世今生】

据《上海名街志》记载,地理意义上的十六铺始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当时,吴凇江下游有一条支流,名叫上海浦(今十六铺处),岸边逐渐形成聚落,渔民、盐民、农民等常在此处交换商品,饮酒聚会。

到了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将上海县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由铺负责铺内治安,公事由铺内各商号共同承担。

原本计划是划分为27个铺,但因种种原因实际上只划分了16个铺(从头铺到十六铺),其中十六铺则包括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内区域。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海港的航线可达远洋、近海,亦可进入苏州内陆。长江三角洲航运的便捷使得十六铺当地贸易繁荣,各行商贾云集于此。

随着“十六铺”的名闻遐迩,上海港成为一个航运中心,南北货都在这里集散、转运。而随之发展起来的街市,又使该区片成为一个商业中心,如咸鱼、腌腊行多设于里、外咸瓜街,南货、海味行多设于洋行街(今阳朔路),水果批发行多设于今龙潭路,桐油、苎麻号多设于老太平弄和今中山南路,米豆行多设于豆市街,毛竹行多设于竹行街,棉花行多设于花衣街,银楼、皮货行多设于小东门口和今东门路;周边的芦席街、筷竹弄、火腿弄、面筋弄、硝皮弄、洗帚弄、汤罐弄(今汤管弄)和杀猪弄(今萨珠弄)等,则从名称就能看出其特色。

1909年,各铺随之取消。但是因为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地方,客运货运集中,码头林立,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都将这里称作“十六铺”,作为一个地名,这个名称也就存用至今。

昔时十六铺——图片来源于上海档案馆

2004年12月,十六铺码头——这座曾是全国最大的水陆客运枢纽的老码头功成身退。

2006年,新十六铺一期工程启动建设,至2009年完工,建成了1号和2号码头,同时增加了亲水平台、绿化景观,打造了地下停车库、地下商业等综合性服务设施,十六铺成为集浦江水上旅游中心、商业配套集群、交通枢纽中心于一体的大型旅游综合体。2018年,伴随上海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开放与贯通,二期工程完工,3号码头建成,进一步完善了旅游码头功能。2022年,随着1号码头完成提升改造,十六铺码头正式更名为“十六铺旅游码头”。

十六铺码头——图片来源于网络

【董家渡的商船会馆】

十六铺至董家渡一带曾经桅帆林立,店铺栉比,百业兴旺,各地商人和手工业者纷至沓来。为“敦乡谊、辑同帮”,建立在同乡、同业基础上的会馆、公所应运而生,在上海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1684年,沙船业再度崛起,引领上海经济日益繁荣。

位于上海外滩董家渡核心区内的商船会馆,是上海最早成立的商船业主同业会馆,也是当时上海建筑面积最大、建筑格局和形势最为豪奢的会馆之一。

商船会馆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乾隆、嘉庆年间扩建,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同治初年曾作为在南市筹办江南制造局(今江南造船厂)办事处。该建筑群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现存主要建筑有砖雕门楼、大殿、戏台和清乾隆石碑,建筑占地面积793平方米,分布面积2341平方米。

2019年,商船会馆修缮工程正式启动,整个修缮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原来的结构、形制,还大量采用传统工艺。

2020年12月22日,商船会馆主体建筑竣工揭幕。

会馆作为珍贵的上海历史文化地标,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拂去了历史尘埃,涅槃重生,成为绿地外滩中心一道意蕴厚重的风景线,唤醒了沉睡的历史记忆,掀开崭新篇章。

商船会馆立碑

PS: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上海档案馆及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