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菜鸟成长记

快乐工作,认真生活!996再起风波:看马云“吊打”经济学家!

2019-04-14  本文已影响16人  私家视角

最近,“996”备受争议,刘强东、马云先后对此都发表了看法,引来一片的非议和讨伐。

我觉得,其实这是没有结果的事情——该“996”的还是“996”,这个态势在短时期内都不会改变。

对于这个问题,即将退休的马云是连续谈到了三次,他这么重视一个网络热议的问题并表达观点,还是非常少见的。

2019年4月11日,在阿里内部交流活动上,马云说,“我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

4月12日晚间,马云发微博再谈“996”,他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

4月14日,马云发表《再谈996:理性讨论比结论更重要,周末愉快!》一文,“追求每分每秒的工作生活平衡,追求点点滴滴的事事公平,长期来看就是最大的不平衡和最大的不公平。生活既不公平,但也很公平!”

一边是工作,一边是生活,很多人都认为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为了工作而丧失了生活的质量。

但这里面有个难题,就是好多年轻人如果不去工作,那他就没办法保证生活的质量。

不去工作,不去奋斗,又哪里有钱去买车买房旅游消费?

天上不会掉馅饼,钱是不会无缘无故的就跑到你兜里的。

所以,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是非常考验人抉择的事情。

究竟是应该“先苦一阵子”,还是“先享受当下”,或是“一边努力工作,一边享受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还是先看马云的建议。

前几天我在公司内部关于“996”的观点,引起热议,批评声也是源源不断,和我预期的一样。

有人奉劝我不要卷入这样的“不正确”话题,不讨人喜欢,主动招骂,还展示了“资本家的獠牙面目”……是在自毁“形象”。

但他认为,“今天的社会不缺正确的话,我们缺的是实话、真话、让人思考的话。面对年轻人就是面对未来,面对未来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所以“996对不对”不是问题,因为法律有明确的规定,关键是你有没有认真的思考:

“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在哪里,思考清楚了,就不会纠结,懊悔……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

你看,在马云那里,“996”是一个关于各人志趣和选择的问题。

其实,对于马云的态度,很多人都是心怀不满,也不知道是针对马云“996”的观点,还是针对他本人。

比如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就发文称,马云对996工作制的解释存在三大谬论:

1.“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

2.“只有你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有回报,你不付代价,你是不可能有回报的。”

3.“在阿里呆十年,接受996,就是成长。”

她认为马云所说的“成功”是属于少数人的,把“成功”定义成人生的目标,会误导年轻人无止境地付出,但大部分人没有得到期待的回报。

而且,“鼓励员工愿意冒巨大的风险去获取小概率的成功比较符合老板的利益”,另外她强调,“企业对员工的约束权力仅在于劳动纪律和业绩考核,没有权力去给员工洗脑,要求员工接受老板的价值观。”

最后她还表示,站在财富高地上,或者权力的高地上的人,并不意味着就有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教化他人的资格。

看完经济学家的观点表达后,我是十分无语。

您孬好也是搞经济的专家,您应该是用数据、理论和事实驳斥马云,这才是经济学家应该有的姿态。

而你偏偏去和马云拼嘴皮子拼思想,这不是自取其辱、被“吊打”嘛。

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输了,因为马云说了,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很多人说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工作就是养家糊口。但打工也要有尊严,为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而打工的人是有尊严的。”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工作生活方式的权利。

选择轻轻松松的工作方式,不愿意付出“超人努力”,也无可厚非,但你也体会不到奋斗带来的幸福和回报。当然,也有很多人奋斗了,努力了,但依然没有回报,命运确实很折磨人。努力也许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是肯定不会成功。

我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这是我常常问自己的。马云说,人生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下来就很钱,有的人生下来就很会读书,但是有一样是公平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是24小时,选怎么过这24小时,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追求每分每秒的工作生活平衡,追求点点滴滴的事事公平,长期来看就是最大的不平衡和最大的不公平。生活既不公平,但也很公平!”

马云也没有硬逼着谁接受他的观点啊,又谈何洗脑?

实际上,现在网络社会,凡是能够进BAT工作的员工也没几个能轻易被谁洗脑的。

经济学家应该考虑的是,为什么BAT有996,却仍然有那么多年轻人趋之若鹜。

而很多企业有996却没有BAT那样的待遇和前途,这个问题更值得关注。

谁蹭谁的热点,谁消费谁啊。

就事论事就好,关键还是看各人的思考和选择,这年头,谁能洗脑谁呢,在社会上混的就几个傻子,个个都是人精。

经济有经济的逻辑,企业有企业的逻辑,实际上马云向来对经济学家不感冒,比如他曾经说过,自己基本不看经济学家的书,“我尊重经济学,但不尊重今天的很多经济学家......”

还有,“中国真正优秀的经济学家没有多少,我的看法,经济学家首先是个数学家,他对数学的模式很有兴趣,第二他对昨天的所有东西,昨天所有的数据,拿出来以后,总结一个商业模式很有兴趣,企业家是对于未来有兴趣,经济学家对昨天有兴趣,所以你让一个对昨天有兴趣的人去判断未来,这是悲哀。”

他指出,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家最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假如企业家要去听经济学家,这些企业家一半已经死掉了。

其实,对于“996”的问题,不止是刘强东、马云,其他企业的态度基本都是一致的。

比如雷军4月4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就表示:

“十年前我就在想,有没有比大家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管理更好的管理?后来我想明白了,更好的管理就是不管理。不管理比管理难很多,核心是找一帮优秀的人,找一帮不需要管理的人,塑造共同的愿景和目标,给足够激励就行了。什么样的人不需要管理?要有强大责任心、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强大的梦想和抱负,心甘情愿每天12点下班,不用老板看着。

在水里游的人和在岸边上看的人,对于水温如何,还是有不一样感受的。

至于工作和生活究竟怎么平衡,马云早前在节目中也谈到,原本他对年轻人讲生活和工作可以平衡,但说完后自己很难受,因为“我也没有平衡,我是真没平衡”,他自己创业的时候就是吃饭、洗澡、上厕所都在想工作的事情,根本没有法子去平衡。

而如果真要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个平衡和态度的话,那还是马云的理念最高明:

快乐工作,认真生活!两者缺一不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