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情达理~明知不问

2022-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AUSKING黄东启

人生虽然不是非黑即白的,灰色部分很多,但不可否认,在“明知故问”这件事情上,明显不是灰色部分可以解释的。

“明知故问”的关键点在“知”和“问”上。我们一般的理解是“既知何必问”,既然对方“知”还要“问”,可见,对方的“问”必有因:无非善意的或恶意的这两种,也就是前面说的,关于“明知故问”没有灰色部分。

善意的“明知故问”:善意,在任何地方都值得推崇,善意的“明知故问”通常都是对方建立在愿意信任、支持、帮助你的基础上,当然,不可否认,对方的善意或许带着目的,比如只是顺水人情;比如提升他自己的附加值;比如为以后铺路……不论是哪一个目的,善意的总比恶意的更容易让人接受,何况,人本是群居动物,人情往来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呈现方式,是可以被理解。

恶意的“明知故问”:既然是恶意的,当然是希望你在他的恶意里受到伤害,比如在人前让你丢脸、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甚至是搞得你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总之就是要让你出丑或者宣扬你的丑,让你在他的恶意里低到尘埃里去,那就是他想要的。恶意的“明知故问”通常发生在熟人之间,都说远的崇拜近的嫉妒,恶意的“明知故问”大多数也是这种心理在作祟,因为嫉妒,没有别的办法超越,也不反省自己,就只好采取语言攻击,企图用这样的方式打击别人的同时给自己心理安慰。对于这样满怀恶意的心理,你只要狠狠的还击,他就会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不敢动弹,因为那本就是他渴望针对别人时可以达到的目的。

明知故问的人,比较简单的情况可能是有一种很小心谨慎的心态,因为他怕有些事情没听清楚,或者是没有确定的了,所以再确定一遍,这是比较谨慎善良的一部分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知故问是一种,想要被别人认可,想证明自己的表现。这种人在成长过程中,也许是不太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一生都想要去弥补,去追求父母或者是别人的认可,造成了习惯性的明知故问。

现实生活中,明知故问有很多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对于自己要做的选择已经有答案了,但是还是想要问别人,坚定自己的答案。

第二种情况:他们已经知道问题答案,知道事情的内幕,他们的提问是为了探知真相如何。

第三种情况:他们知道事情的走向,想通过问他人来了解别人的了解程度,最后来达到炫耀的目的。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遇到不平事,受到委屈时,人难免一声大吼,“不平则鸣”。

但一旦过了好事的年纪,沉淀下岁月的沧桑,就好像多了些逆来顺受,少了些往日轻狂。

之所以不再轻易开口,是因为看懂了,不必追问;看穿了,不想多说。

明知不问,便是通情达理

《红楼梦》有副名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上联说的是“明知”,下联讲的是“不问”。

世事洞明的人,通晓世情冷暖;人情练达的人,不让他人难堪。

有时候,明知故问的嘲讽,比声色俱厉的责难,更让人心寒。

别人的短处,心知就好,不必揭穿;未愈的伤口,若不能医,切忌撒盐。

成年人的世界里,面子可以自己看轻,却不能不留三分给别人。

知人不必言尽,责人不必苛尽,知人不评人,知事不闹事。

《菜根谭》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

自尊心人人都有,但不是谁都懂得好好照看。

也许你的一句无关痛痒,在别处就是一场腥风血雨;也许你的一句漫不经心,在别人心里就是一颗铆钉。

你不愿身陷窘境,别人也不愿露怯人前。

通情达理最好的样子,不是去问悲伤的人,有多悲伤;而是在他难过时,静静地陪在身旁。

《道德经》中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知自然不问,无知才会生疑。

图片看穿不言,学会冷眼旁观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看穿一半的人,嬉笑怒骂;看穿一切的人,冷眼旁观。

有“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心境,就不怕小人一时得意,君子暂时凄惶。

唐玄宗时,有位远近闻名的学者——张彖(tuàn)。

那时,仗着杨贵妃受宠,皇亲国戚的杨国忠权倾朝野,一手遮天。

为了一官半职,很多人极力巴结,把杨国忠当成了靠山。

只有张彖不屑一顾,说:“冰山难靠,总有融化的一天。”

果然好景不长,杨国忠逆行倒施,天怒人怨,在安史之乱中被乱刀分尸。

而备受排挤的张彖,早已看破时局,心灰意懒,归隐林泉。

《道德经》中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暴风骤雨在常人眼中,声势浩大叹为观止,但在智者眼中,却是盛极必衰,转瞬即逝。

不要光看眼前热闹,就草草定论,智慧的人,目光深远,懂得冷眼相看。

古人说:“冷眼观人,冷耳听语”,看穿不轻断,就是过人的智慧。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语言表达,终究有限,更多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明知不问,比明知故问更加通情达理;看穿不言,比口无遮拦更懂得冷眼旁观。

人生在世,与其心躁而话多,不如心静而无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