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心理简友广场

父母脾气暴躁不是你的错,别再深深自责了!

2024-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沫如逸夏

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曾提出了“十二秒效应”:

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

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只要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

可大多数父母却常被这12秒控制,摔东西、吼孩子、甚至是出手打孩子,愤怒之下给孩子造成了一生都无法弥补的伤害。

有心理学家总结,易燥易怒的父母养出的孩子,性格都会有以下15种缺陷:

更可怕的是,孩子长期被父母的坏情绪浸染,也很难学会情绪管理。

情绪化的父母,最后复制出情绪化的孩子。

人际关系大师约翰·戈特曼说,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只有父母情绪平和,懂得好好说话,孩子才能习得正确的沟通方式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榜样;家庭,是孩子扎根成长的土壤。

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取决于他从小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

就像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

“父母怎样穿衣服,怎样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怎样表现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新中式父母》里有段话说: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一类是‘吃老本型’,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问题,是孩子有问题。
另一类是‘学习型’,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自我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生活中,教育孩子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

那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力量和良好心态呢?

1. 给孩子提供做这件事的良好体验

当孩子在一件事中有非常美好的体验,哪怕有点无聊甚至困难,孩子也会喜欢去做。

相反,无论多么喜欢一件事,若总是带来不好的体验,孩子总是处在压迫、斥责、紧张的氛围中,他也会慢慢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厌烦。

在这里想提醒各位家长的是:越是想让孩子主动做某件事,越得控制住自己,尽量少说多做。

少说一些批评、催促的话,多做一些陪伴、回应的事情,让做这件事变得轻松愉快,孩子自然会愿意。

2. 帮助孩子建立做这件事的自信心

越是擅长的事情,我们往往越喜欢做,这是因为“做成”的正向反馈,不断激励着我们的自信心。

做成某事的自信心越足,我们的内驱力也就越大。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拆解难度,将每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

让孩子不断从一些小事中积累“我能行”、“我可以”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自信。这样面对一些有困难的事情,孩子才拥有敢于尝试的自信。

3. 多给孩子做这件事时的掌控感

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做事自律、自我高要求,那是一个个体最终的完美样子。

完美是什么?是多年学习培养出来的终点,而不能作为学习的起点。当我们拿最终的完美标准,去要求一个尚在起点上的孩子时,矛盾便出现了。

一件事,只有自己决定或主导时,才会生出为这件事负责的使命感。习惯被指挥的孩子,是走不出自己精彩人生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