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知识的“关键点”(学记六)

我们力求使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周密的考虑教材:向学生揭示那些初看起来并不引人注目的“关键点”。因为在哲学“关键点”之间交织着各种因果关系和其他有机的联系,它们将会使学生产生各种疑问,而疑问可以激发求知欲。
譬如,你就要上“光合作用”这一课了。你正在思考教材的内容:其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呢?你将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诱人而又神秘的图画:植物从土壤和空气中吸收无机物,又把它们变成了有机物。这种有机物的形成是怎么回事呢?你通过自己的讲述去引导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感到惊奇:无生命的肥料在阳光的作用下怎么会变成饱含汁液的番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我过去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
怎样诱导学生去进行这样的思考呢?这里没有应付一切情况的现成办法。一切都取决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即课堂上什么是要讲透彻的,什么则是要讲一点,保留一点,以便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
学生产生了疑问后,你就要进一步帮助他们从已经掌握的全部知识(在以前的生物课上、劳动中和各种书籍里学来的那些知识)中,把解答这个疑问所必需的那些知识提取出来。这种把已有知识提取出来,用它去解释不懂的东西的过程,就是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我们可以接连地叫好几个学生,对他们说:“你们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大家来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一个学生的思想启发着另一个学生。有时候,会有个别学生表现消极,他们只听别的同学回答,而自己却不开动脑筋。但我们必须让所有的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对于这种最消极的和漫不经心的学生,可以采取各种方式使他们参与学习活动。比如给他们单独布置思考题,当他们找出疑点后,在要求别的同学一起来思考,并把各自的思考答案写出来。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就由他自己来回答、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学生也积极地活动,教师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有的学生知识面宽些,有的则窄些;有的能牢记学过的东西,有的则容易遗忘。因此,教师就要很好地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使他们每个人都能细心的听讲,跟上老师的思路,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出重要的东西。如果学生在知识上有空白,或者脱离了老师的思路,教师就要补充讲解一些东西来填补他们知识上的空白,或者使他们跟上他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教学技巧。他必须及时发现哪几个学生开始听不懂他的讲解了,及时弄清学生遗忘了什么,他们不能理解教材的原因又是什么,怎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等等。要做到这一切,常常只要向学生提一个只需要几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就可以了。
在讲解的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观察学生对知识的“关键点”(即各种联系相互交错、相互衔接的地方)是怎样进行思考的。他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把我教给他的东西用到了这里?我在教新课时,学生们各自动用了哪些原有的的知识储备?这样的检查,对于促使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简要回答,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际作业,要求学生在几分钟内完成。
有经验的教师发现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并不会将教材从头再讲一遍,而总是用上述的检查办法来帮助学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为题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越感兴趣,就越能集中注意力,并做到深刻理解。兴趣——它在人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给人们的思想带上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色彩的鲜明程度,决定着人们运用记忆里的知识的能力。学习应当是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教材里都找出有趣的东西。只要学生经过本身的努力,发现了自己所不理解的东西,那么即使最枯燥单调的教材也能使他感到极为有趣。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将如何确立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在讲课中,有时应当少给学生一些新知识,因为一下子讲太多,学生接受不了,就会造成消化不良。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只有牢固地依附在人们的旧知识上,才能被人们牢固地掌握。教师必须善于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这些知识联结地越牢固,学生学习起来效果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