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故事—久火为灸的实践
2021-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薏芢
《说文解字》曰:久火为灸。灸法是由于远古时代人们靠近炉火取暖时身体的疼痛不适得到缓解而产生,因为疗效肯定作用广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应用,衍生出小到麦粒灸大到箱式灸、长的火龙灸以及隔物灸等等类型。

昨天在护理门诊给一位复诊患者施灸,她说因为肚子发凉,消化不好,手脚冰冷,洗衣服碰到自来水就感觉冷到骨头里受不了,不得已带手套洗衣,天热了家人要求开空调她就得穿上棉睡衣,完全不一个季节,前几天首诊护士长给她推荐了葫芦灸项目。葫芦底部膨大,能覆盖神阙、关元、气海等穴位,具有温中补阳、调理脾胃的功效,很适合她。
治疗结束时我询问她的感受:她说肚子已经起暖,肠胃舒服多了,就是小腿还没有暖到,依然有些凉,我用手试试她腹部和腿部的皮肤温度的确有差异,就建议她再灸一壮,并且沿她腿部经络轻轻点按刺激,又在双侧足三里加了两个热盐包。第二壮艾柱点燃没多久,她就高兴的说明显感觉到热力向腿部运行,直达足部,继而全身都暖洋洋的,有点想出汗,真是“灸透了”。
这时,我想需要灸数壮的督灸、想到李氏砭法“徐而和”的手法和久火为灸的本意是那么的异曲同工!机体对药物、治疗方法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慢慢地施治,慢慢的接受,慢慢的改变,慢慢的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应该就是好多人说中医是慢郎中的缘由,但也正是它的奇妙之处神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