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意愿:我就是拖延背后的“军师”
你做事的心态是成年人还是孩子?
最近几年拖延常常被人当作一种“症状”来剖析,究竟是不是一种“病”,也许只有心理医生才有权探讨吧。
能拖延的事都是“该”做的事,而对于想做的事,通常不会被人们搁置,这就是被欲望牵制的思维,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有天傍晚我手里拿着一支甜筒过马路,前面正好一对父女,小女孩大概4、5岁的样子,边看我边和她爸爸说“我想吃甜筒”,小女孩的爸爸一只手牵着她,一只手拎着KFC的打包带,看了看她“改天带你来吃好不好”,小女孩表示欣然同意,但还是想回头看我,只是快速过马路的状态不允许她回头,而要一心看好脚下的路。
这说明小女孩即便已经争取到吃甜筒的机会,也还是想着“要是现在能吃到就好了”。
我相信若不是因为过马路这件事无法得以停滞,她很有可能回头继续看一下,但是不管怎样,这个小小的念想确实种在心里了。
“我想要……”省略的部分可以任意填空:我想去游乐场、我想吃冰激凌等等,我想怎样、我想干嘛或者我不想怎样,这是典型的孩子的心态。
想做的放不下,该做的不知何时开始
成年人要面对社会、家庭、子女、亲人、朋友、同事,这里面需要人们具备责任、尊重、义务、道德等基础,因此成年人的生活里不允许他们把想做的事情摆在该做的事情之前,这便是拖延的原因之一,责任感较弱,意愿、欲望就会盖过责任。
通常想做的如果替代了该做的,那么此刻这件想做的事就是不该做的。
事实上过去的一些拖延行为确实会霸占我们的思想领土,拖延的事情越多,就越容易引发新的问题。
上面的例子若是换成成年人,大概想吃什么转个身就买给自己吃了,孩子无法自己做决策,因此意愿、欲望当道只能发生在成年人身上。
孩子会受到父母的约束,但成年人却很少受他人的约束,能自己做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来,尽管有时候一个不靠谱的决定会影响很多事情的走向。
很多人抱怨自己工作压力大,但巨大的工作压力并没有让他们停止玩手机、刷八卦、翘班、找人代打卡、磨洋工、偷懒这类行为。
而是在工作环境中发展同盟,组团背后骂老板、诋毁领导的事情并不少见。
那么纵观眼前这个有点悖论的工作大环境,意愿、欲望取代责任的现象已经常见到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这样的员工、朋友或同事。
依照正常思维,一个人若是感受到压力和责任,难道不该在工作中加倍努力,使自己越来越有价值吗?
意愿是个很强大的对手
生活对很多人来说,被动的时刻大于主动,因此主动承担起自己该负的责任,做些该做的事,就变成了挡在人们面前的一堵墙。
对自己的角色和生活状态负责,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这话说出来可能不太中听,但确实是很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因为取悦他人而拖延自己的事情也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然而当你工作或生活倍感煎熬、需要人伸出援手的时候,想想看,那些你取悦一时的人是否会及时出现呢?
当然你愿意放下手头的要事去追随别人的步伐时,多半你自己也是有这个意愿的,这表示:
1、别人希望你出现的场合或是场景,你自己也不反感。
2、你手头的工作本来就是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能拖一下,也未尝不可。
3、与自己同频的小伙伴出现了,恰好把你从工作状态中解救出来。
4、工作这么繁重,适当放松一下没什么。
5、朋友找你帮忙,你能从中获取一些认同感,“何乐不为”。
因此,你的意愿和干扰你工作的事件或人物处于同频状态时,这样的环境恰好可以成为干扰项,带你暂时摆脱工作状态,于是你更愿意去做一些能马上得到回馈的事情。
比如你口渴了,马上就能喝到饮品,然后口舌的需求得到满足,这就是回馈,并且你自己可以说了算。
再比如你的工作是由老板来安排、审阅、指导的,工作进入常态化之后,得到老板认同的这种回馈,反射弧会很长,不知道多久才会升职加薪,也不知道会不会有那一天。于是在“及时行乐”面前,你总是会败下阵来。
工作无法专注,工作的时候总是想着晚上吃什么、下班后看什么电影,因为只有这些事情才能对你“快乐的感受”做出及时的响应和回馈。
我们每天用大量的垃圾信息来取代知识,用意愿来拖延责任,也许一周两周都看不出你和不拖延的人有什么区别,但是每一次拖延都是一次独立的决策。
如果每天的决策都有几次被意愿牵着鼻子走,那么当别人都享受庆功宴的时候,你只能坐在受邀席上苦苦地感叹“为什么老天从来不站在我这边?”
命运的不公,很多时候都是人们自己“制造”的。
小结:
● 该做的事被想做的事取代,是常有的事,只是这个心态不该发生在成年人身上。
● 可以选择“意愿”的时候,很多人便会搁置“责任”,被动负责,使负责变成了“没得选”。
● “想做的”和“该做的”,该如何衡量,没有人会不清楚,就看你怎么选。
● 不要靠拖延来满足自己“说了算”的感受,这可能会误了你的前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