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 (可投稿)散文原创随笔散文

【原创】母亲是个“文化人”

2018-05-12  本文已影响275人  冬日暖阳wlk

文字 /  王 黎 奎

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任何的回报。这种爱,叫母爱——题记

【原创】母亲是个“文化人”

母亲出生在民国时期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据母亲讲,因为她是家里的长女,算是很幸运的,在当时的完全小学还读过两年书,后来因家庭贫困而被迫辍学。但,在我眼里,母亲却是一个很地地道道的“文化人”。

记事起,母亲似乎永远有干不完的活,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我们兄妹四人,父亲在乡供销社工作,几个月才能回一趟家,大集体下地挣工分养家糊口和繁重琐碎的家务活,全压到了母亲柔弱的肩膀上。

每天清晨,天色刚刚发白,当我们还浸沉在甜蜜的梦乡中时,母亲就会准点起床。先为我们精心准备早饭,然后打扫卫生、挑水劈柴、喂鸡喂猪,按部就班。等全部安顿妥当,随着生产队“铛铛”的上工铃声,她又匆匆啃几口干粮带上工具,开始她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集体劳动。

记忆中,晚上昏暗的煤油灯下,似乎是母亲一天当中最为悠闲的时候。等孩子全都钻进被窝后,她才可以舒一口气,盘起腿坐在舒敞的大炕上做针线活,或为我们做鞋织袜,或为我们缝缝补补,高兴时还轻轻哼一首小曲,时不时瞅瞅不安分的我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手底下忙活得久了,母亲会很舒服地伸个懒腰,然后,随手拿起一直放在她枕边的那本发黄的书,专注而吃力地看着,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歇息起来。那本书,也是我们记忆中最早知道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母亲看书时,如果我们还没睡着,她会边看边给我们讲一些章节,从苏联人保尔•柯察金从小丧父、受尽苦难的悲惨命运,到历经磨难成长为一名布尔什维克;从保尔与冬妮娅凄美的爱情故事,再到他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的惊人历程……

小说中每一个章节都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母亲用她亲切的最朴素的话语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会在母亲和风细雨般讲故事声中安然入睡。坚强不屈的铁人保尔、温柔善良的恋人冬妮娅,连同那些美好的故事深深镌刻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

【原创】母亲是个“文化人”

等我们相继步入校园后,母亲立了个规矩,学习上兄妹们“大带小、传帮带”,从啊喔鹅衣乌迂,到一笔一划写生字,必须手把手地教会,绝不能有半点含糊。母亲性格很柔弱,但对待我们的学习上,却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双眼一瞪,足以让我们胆战心惊。

母亲还常给我们灌输文化的重要性。她说:“自古以来只有识文断字、能写会算的人,才能出人头地,如果你们不好好学习,我手里的铁锹锄头以后就是你们的”!母亲说这番话的时候神情异常严肃,完全没有了平日里的那种慈眉善目和颜悦色。

我们在假期曾无数次随母亲去田间地头,目睹过热火朝天的集体劳动场面,也体验过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劳作的艰辛。特别是母亲那双手,本身就长得小,长期握着铁锹,指关节突起变形、手掌里布满了老茧。看着母亲那双饱经沧桑的手,着实让我们心生怜悯……

在母亲的循循善诱和软硬兼施的调教下,大哥顺利完成了学业,成为当时全村唯一的一名高中生,但高考却失利,没能步入大学校园。母亲悲喜交际,幸庆之余又开始犯愁,“总不能让孩子的书白读了呀”!母亲常常自言自语。

当时,村里有一所小学,除了校长外几乎清一色的民办教师。母亲瞅准目标后,开始找村支书、跑学校,死缠硬磨,打通了各个环节,让16岁的高中生大哥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乡村民办教师。虽然只挣几十块钱,但母亲说,能给娃儿们教书,哪怕挣多少钱都要去!

老大的事情办妥后,紧接着是老二。二哥天性贪玩,学习成绩一直靠后,这让母亲很忧虑。初中毕业后,母亲开始盘算他的将来。因为父亲工作的单位是集体企业,算是个“铁饭碗”,而且当时还有一项较为人性化的政策,父母退休子女可以顶替。

母亲不知从哪儿得到了消息,子女顶替父母工作的政策即将取消。她火急火燎,一边动员劝说父亲退休,一边马不停蹄做二哥顶替的前期工作。不到一个月时间,办成了所有的替班招工手续,又把15岁的二哥送进了乡供销社的大门,成了一名人人羡慕的工人。

【原创】母亲是个“文化人”

家里接连送出去两个“工作人”,这在村里无疑炸开了锅,也招来了众多人的嫉妒。生产队长率先恼羞成怒,直接当面指责母亲没有觉悟,家里本来就没劳力,还把儿子们都送出去,谁来养活你们?你们是谁的先人?!

更可恶的是,队干部们处处挤兑、刁难甚至打压母亲。在派工的时候,故意把最苦最脏的活派给母亲;而在秋收分粮时,却又百般克扣。但母亲毫无怨言,表现出了异常的克制。她很坦然地说:”啥样的苦和不公我都能承受,但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们也跟着受二遍苦”!

姐姐运气相对差点,小学刚毕业,正赶上农村全面实行包产到户。突如其来的变革,对于我们这样半工半农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次求生存的巨大考验。除了母亲,家里几乎没人会干农活。我清楚地记得,母亲抓阄牵回一头秃牛和三五只羊时,脸上带着的那种欲哭无泪的黯然神伤。

姑娘是父母的贴身小棉袄。母亲患有严重的胆囊炎,发病的时候疼得蜷缩成虾状,表情非常痛苦。但母亲从未进过医院,每次都吃个去疼片之类的药硬扛着。本来学习成绩还算优异的姐姐看在眼里,打死也不肯再去上学。

无奈,母亲只好带着她,开始了春种秋收、自给自足劳作的艰辛岁月。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农活,还是家里家外的琐事,姐姐都成为母亲手下最得力的“助手”。也许是感觉有亏于自己的“贴身小棉袄”,一向坚强的母亲,因为姐姐的辍学,时常偷偷地抹着眼泪。

【原创】母亲是个“文化人”

“天上的鸟儿,父母的小儿”。母亲对我从小格外溺爱,处处偏袒呵护着我,而这种溺爱也颐养了我任性不羁的性格缺陷。从上初中开始我就寄宿在学校,基本离开了母亲的视线,在青春叛逆期信马由缰,为所欲为,而导致的结果是学习成绩极不稳定。

高中毕业后,我高考名落孙山,又一次让母亲失望。在命运面临决择的关键时候,又是母亲站出来,毅然决定送我去军营。母亲说:“部队是所大学校,能锻炼人,只要你肯努力,机会有的是,相信我的三儿是最棒的”!

带着母亲的嘱咐,我光荣入伍,走进了位于青藏高原的绿色军营。五年的军旅生涯中,母亲每个月都会雷打不动给我写信。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但每一句话都像是童年时给我们讲故事一样,娓娓动听,温暖如春。

更让我惊讶的是,母亲的来信思维清晰,格式规正,通篇几乎找不出一个错别字!联想到母亲只上过两年学,却能通读连我们都感到吃力的外国名著,让我对母亲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母亲的家书也成了我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积极进取的动力。

兄妹们相继成家后,父母的身体却每况愈下。特别是母亲,胆囊炎、类风湿,高血压,几乎浑身是病。那时候,乡下还没通上自来水。每次回家,遇见父母一前一后、摇摇晃晃在村口抬水的情景,让人揪心地难过……

后来,在我们的再三劝说下,父母才勉强答应跟随我们去县城居住。虽然生活上比乡下方便了许多,但那些年我们的日子都还不太宽松,父母租住在一间平房里,根本没享一天清福。进城后没几年功夫,老实本份、沉默寡言的父亲溘然长逝,走完了他平凡而坎坷的一生。

父亲走后,母亲和我生活在一起。她喜欢看电视,但从不看什么乱七八糟的电视剧,而是专看新闻联播,看国际频道,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非洲难民,这让我们忍俊不禁。但和我们聊天时,许多连我们都说不上的外国元首很绕口的名字,母亲竟能脱口而口,头头是道,着实让我们感到汗颜……

【原创】母亲是个“文化人”

母亲在我儿子出生两年后的一个清晨,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未留只言片语,甚至舍不得惊扰子女们,一觉睡去,悄然而逝。母亲生前患有严重的高血压,但怕拖累儿女们,从不进医院打针输液,只是偷偷地买一些廉价的降压药应付着自己的身体,最终没能逃过劫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的母亲,一位平凡得如一颗尘埃般的农村妇女,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六口之家,又以她对文化的崇敬之心和无私的大爱,为她的儿女们撑起了一片蓝天!而自己,却在耗尽了岁月熬尽了人生后,无声无息离开了这个世界,怎能不感动天、感动地?

告别母亲的日子,人间最美四月天,天色却异常阴暗,北风啸啸,细雨霏霏。泪眼朦胧中,我看见躺在灵柩里的母亲,本来就瘦小的身体像是缩去了一大截,如风干了的一桩枯木,但母亲的脸却像是熟睡了一样,依然是那么的安详,那样的温暖!

抚摸着母亲那双廋骨嶙峋、粗糙干瘪、布满老茧的已经冰冷的双手,想想我们母子将阴阳两隔,再也不能相见,那种锥心刺骨的疼,让我泪水肆流,长声哭泣——我亲爱的妈妈,我苦命的妈妈呀,你再睁开眼看看我吧……

今年是母亲离开我的第八个年头。时间如一枝羽箭,八年恍如昨夕,但我始终感觉母亲其实一直并未走远。每当生活中遭遇艰辛和工作中经受挫折的时侯,我都会拿出在军营时母亲曾写给我的那些家书,倾刻间母亲熟悉的气息会扑面而来;当一字一句仔细阅读时,母亲慈祥而温暖的笑脸会跃然纸上,清晰可见!

蓦然回首间,没有了母亲的影子,无尽的凄楚和悲情便瞬间袭上心头,又一次让我的泪水“泛滥成灾”……

又见“母亲节”,亲爱的妈妈,天堂里的您是否安好?对您的无尽思念、对您的牵肠挂肚何时才能让儿释怀?

作于2018.5.10凌晨

【原创】母亲是个“文化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