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乡土故事蝶岛文苑

故里往事----梧龙小忆

2019-03-10  本文已影响81人  怣慧

县作协组织作家们于周末要到海岛梧龙村采风,由于工作原因无法参与,真可惜错过了这次体验生活的机会。实际上,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与梧龙村的渊源,总留有一丝难以割舍记忆和牵挂。

梧龙村位于海岛地标庙山的东面山坳处,再东即临如蝴蝶翅膀的后江海湾。认识梧龙村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那年初春,大姐按政策规定“四不动员”招工,到县里的国企工厂就业。因而到了来年,高中毕业的二姐便顺理成章的做为一名“志在四方的下乡知识青年”,被分派到离家十几公里的梧龙知青点“上山下乡”。

时隔多年,依然记得当年二姐离家时那不无哀怨的情景。接到学校通知后,二姐独自很快地收拾好衣物,用绿色行军带把被褥挷扎好,再在自己编织的网兜里装入面盆齿桮等洗沐用品,轻轻一句:“阿母仔,我来去了”,不待身后默默流泪的母亲回应吩咐,扭头大步跨出门橂头,和她的同学战友们汇合出发了。

放暑假时去梧龙村找二姐,当然是母亲授命的。从古城步行出发,沿西铜大公路到尖山岭顶,左拐步入斜坡,只见道路两侧整排的松柏树木,透过树干间隙,可见不远处一大片灰旧错落的土瓦房子,那便是梧龙村了。

知青点所在地实际并不大,就在村子外头东边山丘间的旧大庙里,与隔条大路、村里聚居的众多农厝有一段距离。大庙中堂没有供奉神像,利用庙的两厢环型状,盖有二层简易楼,知青宿舍就在二楼,顺着廊道角处的砖阶迈上两级,沿灰土阶梯便可攀登直上楼顶。

一楼厢房一边,是大队菌土培育蘑菇的房子(属于农技革新项目),另一边的厢房则用于放置知青们的稻谷花生等自产作物的仓储库房。大庙围墙边另盖有一小煤窑,它联通庙外一间矮瓦房,是大队试验田栽种药材生地,在这里通过加工烘培,最终制成药材熟地的小作坊(注:生地为鲜品的干燥品,熟地为生地的蒸制品)。

步入大庙,内庭檐下筑有简易倒梯形的土灶台,旁边两张旧课桌拼在一起,放置在六方型的大椅条中间,算是吃饭的餐桌,也是知青们闲暇时打扑克的活动空间。一些农器具雨具等胡乱零散地堆放在天井中。不经意间,知青们饲养的母鸡们在灶边柴草堆里咕咕的腾跃而起,便可以捡抾那带有母鸡暖暖体温的蛋,加道菜开个荤了。

知青点里一般由司务长负责日常事务,每个月轮流一名知青当炊事员,留守负责大家的三餐膳食,而其他人员,则由大队分管生产的队长所指派的“老农”带领,参与集体农作挣工分,掏粪积肥、抗旱抢种、辗麦汲水……有时也到划归专属于知青点的实验田里,耕种一些知青小集体所吃的蔬菜什么的,自供自给。也许这便算是真正“接受贪下中农再教育”的方式吧。应该是我这个小客人的到来,得以享受知青哥姐们的特别照顾,那就是二姐暂且替换在点里负责做饭,可以不用“出工”。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这是知青点红漆刷墙的宣传标语。在大庙左右两侧书写的仿宋大美术字,虽然油漆有些斑驳老旧,但从远处看仍显醒目,明明白白告诉路人,这里就是知青点。梧龙大队知青点,归属于安置教育文化系统的干部职工子女,虽是岛上十五个大队知青点中人数较多的一个点,但至于“作为”到底有多大,相信谁也不会刻意的去纠结此类问题。如今回想起来,盖因为当时距知青撤点解散的时日不多的原故罢了。

而对于儿少的我来说,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感受最多的是梧龙乡村的农家气息:烈日炎炎,田地里藤蔓的花生硕果累累;村口枝叶遮蔽下,紧靠在大树干边反刍歇息的老牛;不知隐在何处的蚁蚜在吱呀吱呀的竞相奏鸣,此起彼伏;更有那农禽家畜泄物与杂草混酵和泥土的芬芳,静谧的夜深里蛙叫虫吟……

当然最重要的是,那时在知青点,餐餐主食能够吃个大饱,吃得酣畅淋漓极为惬意。人们都说“猪仔过槽香”,但在梧龙村第一次吃到甜菜脯的“乜配”(下饭的配菜),最是印象深刻:家常腌制的菜脯干切成长方细条状,清水浸泡退咸分滤干备用,油鼎加入适量红糖,搅动轻熬个糖水浆,放入菜脯条翻炒出锅。此道菜佐于米糜仔,入口香甜咸三味兼具,脆嚼爽口,甜咸适宜。

乡俚说“食甜糁咸,会臭脚鼻臁”。记得家乡还有首《菜脯好食咸糁甜》的童谣,也有唱到菜脯与糖甜的绝配:

菜脯好食咸糁香,阮厝好花栽双瓶;嫂你欲挽著细腻,呣通挽著阮花丛。

菜脯好食咸糁甜,阮厝好花栽双边;嫂仔欲挽著细腻,呣通挽著阮花枝。

时至多年后的今天,在自家配食中,还时不时或炒或腌,做这一道甜咸可口的小菜佐以膳食。

一年后,二姐她们几个知青参加第一批招考去了商业集体单位。梧龙硅砂探矿工作传来喜讯,玻璃项目立项,配套建起了玻璃厂。再不久,余下的知青们便各自分配到县里的一些国营单位上班去了。

往昔如风……

如今,环后江连绵的海岸边,高楼大厦直耸云天,那是房地产商开发的新区。依山傍水的“中国古村落”----梧龙村,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家乡农作渔耕的富美乡村典范。

我不知道参加作协活动的各位老师,您有否走过庵山庙,庙里的香火是否依旧旺盛缭绕?有否去寻访“乌鸡秀”的乡村传奇?有时间前去参观20多米高、500多年的“木丹(单)”古树没?2米直径的大树干,你们得几个人才能环抱它呢?是否也试着触摸那伟岸的树干屈虬的盘枝?古村里那口大娘汲水炊涤的大井,它是否依然清泉涌动、沁心甘甜?

我想待择日,邀我家二姐,到梧龙村去走走,寻找古树旁那几棵果实苦涩的“鸟梨仔树”……

                          2019/3/9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