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每个时代都需要像k般的阳光,照亮黑暗的角落。
今天差不多学了一天的英语,感觉“身心疲惫”,感叹:学习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晚自习本是想看小说,但还是把这种想法压了下来,决定先写上周看的书的读后感。记得之前,书是一本接着一本的看,读后感却是一拖再拖,甚至是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不写。看完书后的各种感想也是埋藏在心底。这个学期,决定把感想切实的落在纸上,而不是让它随时间而去。
《审判》一书是我在百度“有关司法类的小说”时找到的,看完它的简介后觉得颇有兴趣便开始上手。作者弗兰兹·卡夫卡的小说以怪诞风格著称,《审判》亦是如此。主人公k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莫名被捕,“被捕”后的他却不受监管,依然行径自如。k始终不认为自己有罪,心态与被捕前并无太大变化。直到第一次庭审,他历尽艰辛找到了可谓是破烂不堪的法院并出庭,法庭内各类人聚集在一起,谈笑风生,场景荒诞至极,法官“义愤填膺”地指出他有罪。出庭后,k决定为自己的无罪判决大战一场。各色人物也随之粉墨登场。律师,庭警,大学生,莱妮,画师,厂主,牧师,布洛克。他们像是群演,把主角k蒙在鼓里,让他继续诉讼的同时又暗示他这终究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诉讼。k一步一步,似乎是走进了他们步入的圈套,无法逃离。在长期的奔波中,k的生活、工作被打乱,他了解到:在法院,那些不经斟酌的控告提出之后是不会被驳回的,而且一旦法院起诉某人,便已确信被告有罪,这种有罪认识很难改变。即使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在看似能帮助他的画师的指导下继续前行,到最后,牧师讲的法的门前的故事的结局也是荒诞的离奇。一直对自己无罪判决怀有希望的k,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内心逐渐瓦解。他想推动案子的进展,却已无能为力。整个故事中,诉讼没有任何进展,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罪行,也没有任何罪名,k最终被处死。
看完后,有点云里雾里,觉得作者是用极其荒诞的手法来批判当时腐朽的司法体系和制度。于是上百度查了本书的社会背景: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毁灭以及整个社会的异化是不容忽视的,人与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工业文明一方面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福祉,但它同时也导致人逐渐异化。
本书描述的腐朽的资本主义,透露出了一线阳光――k。即使在如此卑劣的社会环境中,k仍旧愿意为了自己的权益而奋斗,尽管k最终没有敌过荒诞的社会,却极大的反映了生活在社会上的普通群众对当时腐朽资本主义的反抗。我想,不管是当时还是处于现在的我们,都需要一束像k一样的阳光,照亮黑暗的角落。
![](https://img.haomeiwen.com/i9076614/3ce3ac4458c6450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