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利,害了我的娃!——舒生读《论语》里仁第四之十二
我的朋友这两天转了个朋友圈“多读圣贤之书,能让心情平和”,但我把《论语》读了一遍又一遍,仍然无法出离内心的愤怒,夜不能寐。睡不着就会多想,脑子里蹦出了“里仁第四”中的“放于利而行,多怨”。我想孔子是威而不猛的,我做不到,只想大声喊一句:收起你罪恶的手!别让利,害了我的娃!
有句俗语叫:人心不足蛇吞象,劝世名言。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比喻人贪心不足,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样,最终反而被大象活活撑死,也意味着大难临头。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33078/8a21f3e878bb20b7.jpg)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一切都依照着利的目的来行事,必然滋生怨恨。
“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这是程子的注解。由于金钱对一切事物的侵蚀冲击,足以解构所有信仰和价值观,消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所有信任,坍塌人们内心的寄托与依靠,如何没有怨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果只考虑自身利益,在品质上则成了小人。孔子承认求利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放于利而行”,求利活动必须以“义”相制约,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同样,权力者如果在社会中放纵自己对利的谋求,最终的结果反而损害了民众的利益。一个社会倡导以利益为中心,社会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毒疫苗事件尘嚣四起、民怨沸腾,但通观事件的始末,我看到一个大大的“利”字。无良商人利用现代金融和古老权钱的游戏,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最大,就如一条贪心不足的蛇,面对着大象张开了血盆大口。总理说:疫苗质量安全,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因为那背后连着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敏感、最柔软、最珍视、最不容侵犯的底线,连着这个民族未来进步、发展的希望,连着人们对执政者最基本的信任。这些都能拿来换成“利”吗?
但善良终究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有些人的回答不仅仅是“能”,而且丧心病狂的在做。舒生与千千万万个父母一样,第一时间翻开孩子的“疫苗本”,赫然在目的是那几个罪恶的名字,那种绝望和紧随而来的愤怒无以复加。我无法想象,一个怎样恶毒的心灵,连这些稚嫩天真的孩子都不放过。恶毒与纯净之间,是每一个父母愿意以命相博的底线,守住了如鱼得水,越过了就是覆舟之水。作恶者和当权者可曾知道?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对于这些无良的作假者和与之同流合污者而言,作恶是他们的本性和本心,心中只有利字,眼睛就变成了孔方,无可原谅!君不见他们在人们滔天的怨恨面前,第一件事不是停止作恶,而是反诬是曝光者利益受损的报复,是解释只是没有作用对人体无害,紧接着就是担心股票暴跌而临时停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我们期待法治中国能够将这帮毫无人性的“玩意”钉上法律的耻辱柱。
我理解大家的愤怒,也庆幸还有愤怒。正如我所尊敬的鲍鹏山老师所言:检验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感,一个方法是就看他会不会生气:如果面对黑暗、邪恶,面对世上一切的不公、不平,你还能够生气,并且很生气,说明你还有道德感的,你的道德感还很强;反之,面对这一切,不很生气,甚至干脆就不生气了,说明你的道德感已经麻木了,甚至已经同流合污了。同样,检验一个民族有没有生气,方法就是看这一个民族还有多少人在生气:对邪恶、对不公、对不平,如果还有很多人在生气,这个民族就有生气;如果对邪恶、对不公、对不平,这个民族已经没有多少人生气了,那这个民族就没有生气了。
能生气的人,是有生气的人;能生气的民族,是有生气的民族。有人生气,就会有人得救,生气的人越多,这个民族就越有生气,社会就有救。那些愤怒的父母,代表着社会的正义和良知!
网上一篇《今夜,孔夫子做鬼哭山东》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虽未生于山东,但舒生一直把山东作为第二故乡,深信孔孟之道。但“毒疫苗事件”让我看到在孔孟之乡,在利与义的选择面前,如此多的富与贵者,变成了小丑和小人。齐鲁大地沦落至此、世道人心沦落至此,要哭的何止夫子。我想写下批示的最高领导人和总理,他们的内心应该与我们一样。希望最高层震怒和无数个微若你我一起,能够汇聚起颠覆人世间一切邪恶的力量,给我们的孩子留下一份安全、给这个民族和国家守住一份希望。
是的,我深信!
傅国涌先生说百年现代化进程的两个推动力是知识分子和企业家阶层。中国的企业家是从历史上的商人和官商走过来的,更是在近代异质文明冲击下产生出来的。起步时,就怀抱着实业报国的愿望,从张謇、卢作孚、史量才、荣氏兄弟开始,这个阶层就不是为了发财致富而是为了救国、报国开始经营的,肩上始终扛着道义。抗日战争来临的时候,蒋介石派了两个人去美国借钱,一个是胡适之,一个是陈光甫,他们恰好代表了知识分子和企业家阶层,是当时社会最具有信任的力量。他们对利与义的思考和实践曾让世人感动,至今铭记。
社会最终是生长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但所有的明天都是从昨天开始的,当然也是从今天发展的。今天“先富起来”那部分做企业的人,在掌握了巨大的财富之后,是否应该思考价值的失落和空虚,寻找可以安顿心灵的信仰寄托。继起中国企业家留在历史并不深处的精神遗产,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贡献一份“正能量”呢?
但愿,你我今天的愤怒也能成为明天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