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感兴趣的人物人物

鲁迅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

2017-05-10  本文已影响48人  浮生有清欢嘛

作者/清影

隐藏在北京胡同深处的名人故居,最适宜骑游。

位于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的鲁迅故居,是鲁迅在北京最后的住所,现在已经辟为鲁迅博物馆。来此一游,发现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呢。

凭身份证免费参观。

进入院门,可见刻有《鲁迅小传》的信笺雕塑和鲁迅先生半身雕像。

此雕塑与上海虹口公园内鲁迅纪念馆的雕塑完全两个风格。北京走的是青年导师风。

先生去上海后确实瘦了很多,拿的是横眉冷对范儿。

北京的《鲁迅小传》手稿雕塑。为什么要写出框呢?

博物馆的西边就是鲁迅故居了。

因为周作人的日本媳妇,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搬出八道湾,先暂住西四砖塔胡同,后买下此处住宅。1924年春鲁迅亲自设计改建,同年5月搬来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独自离开北京去厦门。

这是一所普通的小四合院。门口“鲁迅故居”四个字,为郭沫若所题。

进去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灰色的砖墙,朱红色的窗棂。鸽群在蓝天盘旋,鸽哨声忽远忽近。

如果在四月,院里先生手植的两株丁香树花开如海、香气四溢。

南房是会客室兼藏书室,内有一间小客房。

正房为三间北房,鲁迅的母亲与朱安分别住东西两间,中为饭厅,后面接出一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东壁挂着藤野先生的小照片。

在这里,鲁迅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

在此居住的两年对鲁迅来说是一段沉郁枯寂的时光。

散文《秋夜》开头有两句著名的句子可以作证:“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两棵枣树现在都不见了。

还好黑暗岁月里有爱情作为唯一的慰藉。

当年许广平在受到学校迫害时,曾在此院客房居住过。

鲁迅床上的一对枕头,是许广平作为鲁迅的学生时亲手缝制的。一个上面有“卧游”二字,一个上面有“安睡”二字。

从北屋的窗户看出去,是后院鲁迅手植的黄刺玫。后院曾经有一只刺猬。在《两地书》中,“小刺猬”是鲁迅对许广平的昵称。

鲁迅离开北京去厦门大学,固然是时局环境所迫,恐怕也未尝没有一个四十五岁男子投奔爱情的考量吧。

故居东边,繁花掩映的的鲁迅博物馆展厅正在举行《俯首横眉--鲁迅生命的瞬间》特展,可以看到许多馆藏珍贵文物。

鲁迅留学日本的班级成绩单。倒数第四行是周树人。

解剖学成绩最差,为丁,其他各科成绩均为丙,算中等生吧。藤野先生就是鲁迅的解剖学老师。其实鲁迅的解剖学笔记画得真是赞。

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原稿。恋人之间的称呼也是让人脸热。

鲁迅1927年致台静农的信,谢绝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先生视名利如浮云啊。

鲁迅手书的遗嘱,不是一般的有个性。

“不能因为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那些与鲁迅有过交集的大咖们,即使透过照片也能感受到浓浓的民国气质。

就是附逆文人周作人,年轻时也堪称丰神秀骨。

现任常务副馆长是我大学时代班主任的同学,也是学长,当年在创作出版鲁迅三兄弟合传时曾经追求过该书的编辑——我的一位同窗蜜友。

蜜友如今在美国教授亚洲文化,去年在上海做项目时,我们曾一起去上海的鲁迅故居和虹口公园鲁迅墓凭吊过。

上海的鲁迅居所,容留过当时的左翼文学青年萧红萧军。

小学课本里鲁迅踢鬼的那篇课文,就是鲁迅讲给萧红的一个故事。

关于萧红与鲁迅的关系,也有各种传闻。似乎许广平对此也有过微词。

但在萧红的回忆文章中,鲁迅在最后的时光里惦记的是一个神秘的女人:

“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

那张画,鲁迅先生未生病时,和许多画一道拿给大家看过的,小得和纸烟包里抽出来的画片差不多。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

记得是一张苏联某画家着色的木刻。

鲁迅先生有很多画,为什么只选了这张放在枕边?

许先生告诉我的,她也不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看这小画。”

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在大风里边跑的女人,一个多么富有画面感的形象啊……

鲁迅唯一大笑的照片。11天后,先生逝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