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钱背后的意义...
我曾经对价格特别敏感,买衣服从来只上淘宝,对标价100元以上的商品都要慎之又慎,掂量半天才敢下手;而对于20元一杯的咖啡,我也要犹豫很久才决定是否购买,常见的情况则是,我在商场里在自己中意的商品前流连许久,然后咬牙告诉自己不买其实也可以,再忍着售货员的白眼有些灰溜溜的走开。好羡慕有些朋友或者同事,她们进入商场只盯着自己中意的衣服,兴高采烈的试着满意了开心了,然后再简单询问下价格就立刻做了购买的决定,对于她们来说,自己开心与否等情绪体验远高于对商品价格的衡量因素。
几年前我失业在家,每天的进修学习又要花大量金钱,自然在金钱使用上会斤斤计较,但是现在我有了基本稳定的工作和能满足生活需求的工资,我依然在花钱上非常节省,自己心仪的东西都要权衡比较半天,最后好像对东西的热爱也慢慢消散了,最终我做的决定还是基于价格因素为主导的一个选择。
我从没有经历过也没有想像过拥有很多金钱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我更常见的记忆是发愁没有钱怎么办?商场里价格稍微高一些的商品都是不属于我的,我怕买错了或者买回去用不着,这样成本就太高了,就太浪费了,所以在花钱时会格外算计,小心。但有时又让我觉得很心酸,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计较一些小钱而错失了多少去享受好的体验的时间,有时我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太无趣太乏味了,因为那些基于个人爱好的物件我基本没有,拥有的都是所谓必须要有用的东西。
我想到了自己的家庭,父母一辈子非常节俭,没有用途的东西绝对不会买,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只要涉及到花钱就会放弃掉这些爱好上的精进。比如:退休后的妈妈曾经对弹电子琴表现了极大的兴趣,我提议帮她报名参加一个成年人电子琴培训班,当妈妈一听到一节课居然要一百多,她立马决定不学了。父母的行为自然会对我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当我们出门在外,我提议坐出租车回家时,妈妈会激烈反对称没有必要,于是我们不得不选择花更长的时间等待并乘坐公交车的方式。
在我小时候,并没有支配金钱的机会,70年代出生的孩子都不知道有零花钱的概念,生活都是处于一种被安排的状态,只需要好好学习拿高分,其他什么愿望都不需要有,那个年代,能吃好穿好就不错了,没有花钱为自己的愿望买单的经历,没有向父母或长辈提需求的经历,那会让我有很强烈的羞耻感。因为看到的都是父母的辛苦付出,记忆里最熟悉的感受就是对父母的强烈的内疚感,得高分的作文都是和父母有关,那是童年少年的我最浓烈的情感,那时的我和父母是完全共生的状态,我几乎不知道不清楚我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花钱为自己买单,几乎是想都没想到的事。
所以这么想来,我的花钱习惯是在向我的原生家庭以及我的整个童年时代表达忠诚,我也对花钱多了产生的后果会有更可怕的联想,比如我又陷入贫困的境地。所有这些让我把个人欲望放在次要的位置。因为对于未知的猜测和恐惧,我不敢冒险,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尝试新事物和体验的机会。
花钱是一种能力,一种爱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