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白课堂 | 写作的真相

像我这样的人

2018-01-19  本文已影响69人  镜中燃灯
像我这样的人

4:40分 我站在某小学门口等赵小宝同学放学。周围是同样等待的爷爷奶奶,还有三三两两的宝妈。

如果我耳朵没有被塞上耳机,我就会听到她们讨论:去哪个超市买菜,晚上炖什么汤,穿的羽绒服哪里买的多少钱,去不去做头发,而我听到这些时会想:她们在家里都会做些什么,她们读不读书,她们还学习吗,她们是不是都不会被生活所累?想到前面几条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与她们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感觉很好;想到最后一条的时候,我也感觉自己和她们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让我很沮丧。

哪里不一样了呢,我比她们活的更好,更高尚,更有意义么?显然没有。她们的烟火气息,她们生活的熨帖绵密是我所不能。我疏于家务,懒于厨务,虽能做,却实在是无心于此。总感觉别人是在生活,我却始终游离,不知怎样才算真正的生活。

在家的时候,我被赵小宝同学的作业,学习习惯以及自己的情绪一次次打败。大部分时候,我会焦躁,我会忘了所有我看过的书、学过的育儿方法,而在脑子里炸毛一样的想:怎么就不会呢,怎么就养不成一个好习惯呢?就在昨天,我一边听着他问我一个我感觉特别幼稚的问题,一边看着《正面管教》里的一段话“我情绪和脾气的潮汐明显变得越来越平缓了。而且,我不再单纯以自我克制的心态要求自己要耐心,而是越来越自然而直觉地,本能地耐心”,心里却在暗骂:我tm倒是想耐心,可他让我耐心不了啊,怎么破?

也有快要爆炸的时候,我突然停下来,对他说:我们都静一静。学会叫停,自我省察,是第一步。

像我这样的人

其实我知道,我对待小孩的态度是我自己内心的映射。

前段时间,付费和一个心理咨询师咨询了一些问题。因为从小得不到关注,不被“看见”,导致对于自我的认知出现偏差,价值感低,而长大后的经历又没有什么有成就感的事件。老师说了一个让我感觉新奇的东西:支点。之前,我只模糊的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却不知该如何解决。听了老师说的这个词之后,我好像明白了:自我内心的能量不足,需要自我成长,可是我没法一个人来完成这些,还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我自己没法自给,父母现在对我仍是不支持不看好不鼓励的态度,所以她们也给不了,单身的我也无法从家庭和伴侣这一方寻到支点,那么只有一个对象了:孩子。

鉴于我现在的状态,我对孩子的感情是复杂的。我有时会想:我心心念念的想把他带在自己身边,是因为他表现出来的是想和我在一起生活,我也以为我是为他好。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我自己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不够强大,带他出来和我一起生活,真的对他好吗?我会不由的把自己的渴望,自己的委屈,自己的情绪投射在他身上,那我到底是在发泄,在补偿,在救赎,还是在养育?或许老师说的支点的真正意义,就是我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育儿育己吧。同时,我也在想,当能力不足的时候,硬去做一件事,到底对不对?

十月份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训练营,开始每天日更和早起。日更坚持了两个多月,元旦时候停了。早起坚持了一个月左右,废了。后来,早起再也起不来,每天就是困困困。我始终没弄明白,闹钟叫不醒我,是因为我的梦想不够强烈还是因为生理原因。而停更是因为开始怀疑自己写的文字的质量和写字的意义,每天花很长时间去写,占用了我看书,想东西的时间。所以就停了,结合老师课上讲的日更的意义,想要好好想一想调整一下状态。可是接下来的情况却也并非如我所愿,我并没有把停止写文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看各种我想看的书,也没有去练习思考,而是陷入了无所事事的胶着状态。我把这种状况归结于如下原因:生理期了,偏头痛了,颈椎犯了,新书桌还没到,小孩快期末考试了……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慢热型的人,所以也难免后知后觉,无论是感情也好,挫折也好,做决定也好,都是这样。别人一两天能想通吃透的东西,我需要几个月甚至以年来论的时间。我用表面的风轻云淡和无所事事来掩盖内心的焦躁与无助。我知道自己是不想做决定而已,所以一直拖拖拖,这次是连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我也一直问自己为什么决定不了去做什么工作,现在冷静的回答自己,竟然是:我好像根本都没得选择。安得两全法,一个人既能顾全了孩子,又能出去挣米面?如果不出去工作,米面从何而来?那我能做什么呢?在家读书写字能换来面包吗?与其说,这条路是我的主动选择,不如说除了自己真的喜欢之外,其中还夹杂着不与人说的无奈和煎熬吧。

快期末考试了,周末的生活估计又被作业占满了。好了,趁着这会空闲,思考人生去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