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一开始就做得很好的,不是吗?
昨天是看电影的情况下,写了一篇文章,自认为文章质量水平不高。今天是看球的情况下,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再对比一下,看看两篇文章的质量水平如何?
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写文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写作水平就是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关键是要坚持长期写,有一个比较时髦的词语叫“笔耕不辍”,说的就是要勤于写作的人,水平才会得到提升,我也是相信这一点的,所以希望自己每次写作的时候,写作水平能够提升一点点!
杰拉德威尔在他的作品《异类》当中提到了一个大家比较熟知的概念“一万小时定律”,如果说学习任何技能的秘诀就是刻意练习达到一万小时以上,我们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那么在写作的时间积累上面,我所花的时间远远达不到这个数量值呢!如果说,我在李笑来的作品里面,知道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间不可能被管理”,任何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不多也不少,因此,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唯一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那么,我就希望在我们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尽量能够多学一些技能,而写作就是我想可以提升的技能。然而,看电影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事情,我就想到了把想做的事情并联起来,把看电影和写文章并联起来,昨天我就验证过,还是可行的。只不过这件事情做得还不够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持续做下去,一定会变得更好!今天把看NBA比赛和写作并联起来了,依然还是可行的,至少在目前来看,码字效率当然没有单独写文章的时候效率高,毕竟才刚刚开始嘛!做任何事情,没有谁一开始就做得很好的,不是吗?
有这样并联的想法,确实是之前,感觉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点笨的原因。在之前,我在曾经的文章里面,把大脑比作电脑操作系统,电脑的操作系统都能够升级,我们的大脑为什么就不能够升级呢?通过过去健身的一段经历来看,把我们身体比作电脑硬件,我们的硬件都可以通过锻炼,通过健身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强壮,相当于升级我们的硬件,这一点我是确实做到了,所以我才敢说,毕竟是已经做到的事情!
而电脑操作系统,也就是我们的大脑,通过学习一样可以提高,这一点就跟通过健身升级我们的硬件一样,依然是可以做到的事情。只不过,电脑操作系统也有“单线程”和“多线程”的区别,我们的大脑是不是也有类似于多线程的处理方式呢?
自从德维克教授提出了“固定型人格”和“成长型人格”这个概念开始,我的思维方式就告诉我,任何时候都要让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成长型人格”,即使现在某些时候,自己做得并不好,但不排除通过学习,未来不能够变得更好!我想这就是“成长型人格”必须具备的思维。我不相信一个追求进步的人,不会变得更聪明。同样的道理,对于追求进步的人来说,即使现在的大脑只会执行“单线程”的任务,但不排除通过足够的刻意练习之后,我的大脑就不会具备“多线程”的能力呢!这一点我依然是信心十足!
有时候,把自己比作儿童,对自己就会非常有信心,同时,也会更有耐心。对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在脚部力量还没有足够富余的情况下,学走路的情况下会磕磕绊绊,但最终脚部力量富余之后,学会走路不是迟早的问题吗?我们把对待儿童学走路的过程,放在自身身上,还有什么技能没有信心学会呢?不是嘛!
不就是锻炼自己大脑多任务处理能力吗?先把一件依赖理性思维才能够完成的事情,通过大量重复的联系,转化成依赖感性思维就可以完成,然后再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变成依赖直觉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这就好像自己一开始,非常费力的动作,通过大量的练习,已经变成了身体的惯性动作,惯性动作完全不需要占用我们的大脑内存,那么同时做两件事情将变成可能呢!
毕竟我们不是“固定型人格”,所以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一点,也是有必要的,谁让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即使现在不够优秀,但通过学习更多更好的技能,在未来我们有可能变得更好,不是吗?
从猴子进化成人类之后,人类的大脑容量变得更大,既然人类一开始并不聪明,但通过进化之后的人类,当然比没有进化之前的猴子,更加聪明。不仅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而且能够学习的技能也会越来越多,核心是我们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能够学习的前提就是,我们知道学习能够使我们进步,我们相信自己的大脑是可以重塑的,即使现在我们对于自己可能不太满意,在多次升级之后,也许会对自己的态度更好吧!
比赛也差不多看完了,写作的欲望也就没有了,今天就写这么多,写出来的水平依然令自己不满意,但没有办法,谁一开始就能够做到令自己足够满意呢?我突然就想到,喜欢一件事往往是因为自己做得足够好的情况下,才会有的情况,做不好自己是很难喜欢上这件事情的,要想喜欢上一件事情的前提是大量的练习,保证自己的水平足够好吧,走上这条正向循环的路,自己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