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勇||拒绝你的心态主义
之一:你已沦为心态的工具
自6月以来,中国南部多地遭受暴雨袭击。7月5日始,武汉市遭遇50年一遇的罕见特大暴雨,近半城区严重渍水,大部分交通瘫痪。“武汉看海”刷爆网络,在官方和民间慈善组织积极主动抗击自然灾害的同时,有人质疑:“城建投资230亿为何仍看海?”还有一个醒目标题:“千湖之殇填湖的报应!”文章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近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籍此质问全城水患是天灾还是人祸?果真如此么?50年前的武汉一直风调雨顺么?
1931年8月,长江遭遇特大洪水,武汉被淹百余天,数千人丧生,数十万人流离失所。武汉史书记载为“天灾加人祸”。所谓“人祸”系由当时的汉口市市长刘文岛等渎职、贪污所致。但真实的历史是:刘文岛是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31年的汉口市长为何葆华,时兼两湖防汛主任,妄将防汛麻袋每个提价1.5元,并将规定麻袋的豆、沙比例之七三成,改为三七成,从中大肆贪污,张公堤因而溃口,大水冲入汉口市区,市民生命财产遭空前损失。但问题是,如果何葆华不贪污,能不能挡住武汉洪灾的步伐?我想在当时的境况下,谁也不敢正面回答!
当年,由于7月份长江流域降雨量超过常年同期一倍以上,致使江湖河水盈满。8月,金沙口、岷口、嘉陵江均发生大洪水。当川江洪水东下时,又与中下游洪水相遇,造成全江型洪水。沿江堤防多处溃决,洪灾遍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省,中下游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淹死14.5万人。
我并非为被蒋介石撤职的何荷华辩护,贪墨必惩,这是人类、民族及国家文明进步和自然生存的底线;更无议否定对中国城建的热心质疑,我跟崇尚自由的爱国大众一样,如此感叹:时代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谏言智慧,古有姜尚、石碏、魏征,近有李鼎铭……但核心是处于一种什么心态谏言?
在天灾面前,谁也无法保证心态平复。连续近两月的阴雨,也让我想到了《百年孤独》的那份电报:“奥雷良诺,马贡多在下雨呢”,正是这场连续下了四年多的雨,才有了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长猪尾巴的男孩刚一出生就被蚂蚁吃掉,才有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虚拟的城镇“马贡多”被狂风卷走的毁灭……
然而,无论是孤独还是永恒,《百年孤独》彰显了一个时代的某种人类心态,但不是全部,我不敢沦为武汉洪灾所表现的“看海调侃”、“人祸批评”中的独立一种,因为心态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各种心理活动的复合表现,它是多元的,“天灾加人祸”,方是客观心态的基本事实,而主动“积极救灾”更是客观心态的基本前提。
在很多的时候,中国人面对人生状态,总是习惯用现有的不足类比西方的长处。我也承认,进取者永远是在他人长处的较真中成长的,我更承认,西方拥有更为健全的质疑谏言机制,但不能不否认,更多情况下,在激烈的争议中,有人忽视了西方人的另一种心态,譬如城市洪灾,在现实大部分中国人眼中,西方的城建非常强悍,不会如中国城市一样内涝,然而,2016年1月24日,美国新泽西州,当地因强暴风雪引发洪水,民众划船出行;2016年6月第一周,法国巴黎遭百年一遇大洪水,民众兴奋“看海”;针对1931年武汉洪灾,国民政府美籍财政顾问阿瑟·恩杨格如此写道:此次灾难“不仅超过中国苦难历史中任何一次水灾,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中创记录的大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在比较不足中进步,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个体成员,不能总在比较不足中生存、生活,更何况,东西方本就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生存文化基础差异,真正的自由,是坚守底线、尊重客观的个性、差异,是共守人类基本文明的民族特色,所谓抛开底线、客观和基本文明的单边大同、普世,只是左右他人的权术或工具,不是个体、国家、民族的生存状态,更不是其生活心态。
作为个体的普通百姓,特别是经历着世界历史上鲜有的百年沧桑轮回、多元意识形态冲击的现代中国人,拥有复杂多变的生活心态,无可厚非,但有很多人沦为心态的工具,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把一边倒、把非客观的爱憎,作为心态形成、彰显的唯一法则,工作、生活甚至大到爱国、爱民族的言行,都以这种扭曲的个体心态为准则……

之二:把工作变为业余爱好
早晨散步上班,遇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卖报纸小男孩,脸上荡漾着快乐的甜笑,心底突然蹦出可爱、喜欢等字眼,我停下脚步,笑道:“我可以买你的报纸,但你必须回答我一个问题。”小男孩眨巴着明亮的眼睛:“好啊,好啊,伯伯你问?”我突然很严肃地问:“你为什么卖报纸?”小男孩不假思索的回答:“体检生活!”我愕然!途中又连续问了四个小孩,一个男孩沮丧地回答:“妈妈让我做的!”一个女孩笑呵呵地说:“赚零花钱!”我继续追问:“爸妈不给你零花钱!”女孩抿嘴一笑:“多多益善嘛,妈妈本来就不允许我做,说不安全,但我说自己挣钱多好啊?”我故意打击她:“卖不完怎么办呢?”女孩咯咯地大笑:“没关系啦,爸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再说我也体会了爸妈挣钱的辛苦啦!”一个男孩低着头腼腆地说:“爸爸要我锻炼勇气!”还有一个男孩嘟哝着嘴说:“学校安排社会调查!”两个自愿的小孩乐观,三个被迫的小孩沮丧,出发点不同,所表现的心态绝然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遭遇沮丧的三个小孩一样类似的“被……”譬如:被慈善、被善良、被婚姻、被目标、被工作、被学习、被贪污……无疑,这种“被……”容易破坏情绪,虽然情绪不是心态,但正如“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样,同类情绪持续发酵,也成就了一种“被自然破坏”的疾病心态。不过,在我看来,只是更多的时候,让这种“被……”绑架,陷入惯性的恐惧深渊不能自拨,沦为恐惧或逃避的奴隶,作为自主的人,需要一种主宰“被……”、成为“被……”的主人的勇气。
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国新思维运动作家大卫·布什,倡导通过改变人的思想来改变其生活,著有《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积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众多的案例研究,循循善诱地指导读者,应该怎样满怀信心地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医生,他认为:所有心理疾病,都是源于背离自然规律,源于丧失了真正的自我,只要勇于纠正所有错误,自觉遵从自然规律,就能重新做回自己的主人。
遗憾的是,每一个普通百姓不是心理学家,事实上,也无须去做心理学家,作为有思想的成年人,毕竟不是那三个小孩,应该明白一个事实:你不必学习什么高深道理,只须每天专注审视自己的心。你每天都会检查自己的物资是否充分?会去查看冰箱食物够不够?那你为何不检查自己看待事情的心态?审视自己的心灵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
至少,譬如工作,我和老鬼,知道且尝试了一种方法:当你发现本不是你喜欢但又非你做可的工作时,每天会在心里提示一句话:“把工作变成爱好!”这就需要你拥有一颗持续关注、发现乐趣的心,有一双善于抓住快乐现象源的眼睛,无论是你在找不到出路的“迷宫”世界,还是在平淡无奇的“象牙塔”,你都能从那些“被……”中找到切合你心境的自然属性,正如那三个沮丧的小孩:只要成为爱好,就会在快乐中锻炼勇气、完成任务。

之三:弄清决定你心态的动机
马斯洛曾经有一句有关心态的名言:“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马斯洛将心态上升为人生改变的基石,于是产生了一句伪哲言:“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遗憾的是这句伪哲言丢掉了态度、习惯、性格等关键环节,忽略了“改变”实质,更为核心的是,马斯洛没有告诉你,决定心态的因素有哪些?在我看来,决定心态的主要因素是动机,或者说出发点。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心态即为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相互统一的表现。心态的存在受到很多元素的干预,譬如:遗传、经历、环境、刺激、自我管理、心理过程、文化规范、生存能力。在这八大因素中,唯一能够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自我管理”,其它因素均来源于外因,我仍坚定地认为:就心理而言,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即“自我管理”发生作用:一切心态形成和彰显,能够通过“自我管理”调控。“自我管理”的你才是你真正的主人,所谓心态,只不过是你逃避责任的谎言,若用外因主导人生,正应了《无间道》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秦代的李斯是自掘坟墓者。少年时,他家境贫寒,但很小便聪慧过人,好学不倦。成人后,因办事干练,被人举荐为看管粮仓的小吏。有一次,他看到吏舍厕所中的老鼠,吃的是肮脏的粪便,又经常受到人和狗的侵扰。回到粮仓,却看到粮仓的老鼠吃的是堆积如山的谷粟,住着宽大的房舍,而且没有任何人来打扰,心中顿然明白,一个瞬间的心理状态,成就了影响他终生的“老鼠哲学”:“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譬如老鼠,在厕所里吃屎的,惊恐不安;而在大仓里吃粮食的,却不受打扰,安逸自在。
李斯的发迹,源于老师荀子的教诲;李斯的毁誉参半,源于四次谏言。第一次是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该谏书虽然有把握机遇、出人头地的心态,但仍是出于大秦公心,后人评价:李斯的《谏逐客书》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石,也正因为如此,李斯得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第二次谏杀能力强于他的同窗韩非;第三次谏灭对他持不同意见的“焚书坑儒”;第四次贪图权位与赵高同流合污的沙丘政变,而正是最后一次谋政谏言,成就了赵高对他的多次诬陷,致使李斯腰斩灭族,行刑那一天,李斯流着泪,对儿子李通说:“现在我们再想牵黄犬、游上蔡,当个普通百姓,也不可能了。”说着,对天长叹道:“荀子曾说过,我太热衷于富贵,必为富贵所累。如今果然!荀卿,圣人也,我不如他。”
春秋战国时期,李斯一样杰出的人才有很多,如魏国大梁人魏缭。公元前334前,魏国招贤,魏缭如邹淳于髡、孟轲一样见招,著有在宋代并称为《武经七书》之一的《尉缭子》。但因迫害同窗孙膑削去膝盖骨的庞涓当权,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魏缭只好入秦游说。李斯逼杀韩非后忌泰王问罪,魏缭被李斯推荐给泰王,被任为国尉后,改称尉缭。魏缭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设离间之计,破“六国”合纵:派大批间谍深入六国,以重金收买各国腐败的“豪臣”……最先倒在该计之下的是赵国:弃廉颇、杀李牧……但魏缭深知泰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在泰王统一六国之后,魏缭“与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
与魏缭相比,李斯最终成为秦国的牺牲品。李斯的悲剧,源于他将瞬间的心理状态感悟为终生行为的人生价值观;源于他立于错误心态之中的谋私利的后三次谏言;源于他不懂得心态需要“自我管理”;源于他不随外因适时调整的权位至上心态。李斯,上演了一场心态主义服从生存状态的人生角逐戏。

之四:自我管理是你一生的工作
心态主义没有现成理论,但心态主义的现象却在身边漫延,最为突出的受害者应是“感知论”,瞬间或短期形成的心态替代自然法则,成为终生信奉的价值观和理想。安迪·凯是马斯洛的狂热崇拜者,于1952年开办了一个“非线性系统”公司,大胆地将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公司焕然一新,1962年,马斯洛应邀来到公司参观,并依此出版《优心态管理》,他假定每个人都想成为积极的行动者,而不是被动的谋生者。这种理想管理应具备36个特征。总的来讲就是团体中的个人和组织都以自我实现为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优心态管理,马斯洛提出了四个管理的原则和策略:协同合作、因人而异、良好沟通、激发潜在沟通。
马斯洛的“优心态”旨在化解自私和利他的分歧,他认为利他覆盖自私时,优心态便已形成。这套管理建立在假定的前提下,但生活不是假定,每个人都不一定想成为积极的行动者,所以马斯洛的“优心态管理”也无法普及,他忽视了心态的非稳定性、忽视了积极和消极并存的客观性,同时,对消极心态没有给出解决方案,也对优劣心态的形成前提没有进行准确的划分,当人瞬间或短期的自私动机建立起来的感知,驱使心态形成且又将其转化为终身价值观时,如李斯,即使被迫促进其向“优心态”进化,如三个被迫卖报纸的小孩,最终仍会回到自建的人生价值观原点。建立在“感知论”基础上的心态主义,则要甑别自私和利他的“感知动机”,马斯洛的四个原则可以作为甑别的依据,可以肯定的是,建立在自私“感知论”基础上的心态主义是有害的。撇开人生价值观,只就生存或生活而言,即便是利他的心态主义,也未必成为你人生的终点,这类不顺自然、不从客观、不知“自我管理”而导致的悲剧,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举不胜举:韩信不听师傅魏缭之劝,致使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三十年前的老领导不知离位后调整心态,退休后不足半年忧郁离开人世……
在当前,心态主义的“唯心论”喧嚣尘上,一切行为皆以心态为准绳。心态决定……的论调弥漫,指点江山的书籍刷爆眼球,如:《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心态决定人生》、《积极的心态决定一切》、《心态好一切都会好》、《别让心态毁了你》、《成功赢在心态》,甚至连国民眼中的大师马云也慷慨陈词“你的心态决定你的未来!”问题是谁来界定“优心态”、“积极心态”、“好心态”的标准?又由谁来主持修正、调整?靠自觉?岂不是最终仍然陷入“自我管理”的循环,如此说来,真正决定……的不再是心态,而是你自己,所谓“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不攻自破?将你自己沦为心态的奴隶,岂不是本末倒置?更何况,心态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人生价值观并无直接关联,与团队、与民族、与国家也无明确区分,在此场境下,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岂不是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
心态主义最为可怕的是“情绪论”,此论调也是“唯心论”结果的延续。心态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流动性,任何心理状态都不是凝固不变的, 随时可能由于种种无法避免的内外动因的作用而发生量变和质变。“情绪论”者有意夸大了影响心态的“刺激”外因:一切以即时的“刺激”情绪成为结果评判的标准。建立在“情绪论”基础上的心态主义,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将言行结果的好坏归结为心态的好坏。好结果是皆大欢喜,但坏结果则不同了,个人的努力、责任都随坏心态化为乌有:“不必太在意,他这人就这心态……”“怎么了?我就这心态……”
前不久,看到一则娱乐新闻,标题为“盘点娱乐圈惊人30对父女恋明星,心态不老吃嫩草。”哑然失笑。我不是追星族,但也多少知道一些娱乐圈的事,且不说“贵圈真乱!”但把父女恋归结为“心态不老”,要么是无可奈何的调侃,要么是追星们为星们开脱责任;彭宇案引发“拒扶老人”、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地震的不信任心态,实际上就是“情绪论”的心态主义作怪,为心中那份正义、善良的灭失或者不坚定开脱责任。
心态是否平和,是否稳定,是否健全,是否优劣,并不重要,只要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坚守“自我管理”,坚信“变是唯一的不变”自然法则,让心态的形成,建立在客观、自然、管理的分析态度和能力之上;让心态的彰显,持有坚定、公正、多元的立场和观点,一切都有回旋的余地,但可怕的是,将心态上升为不变的主义,固定成一种模式,时刻干预你的行为,那就真的失去了人之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