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

青年|大学时代听讲座

2023-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苏米_sumi

大学阶段,特别喜欢听各类讲座。

看到学校宣传栏有讲座信息,就会按点去听。

印象最深的,要数冯其庸先生来我们学校讲《红楼梦》研究的讲座。

他是和一些学者一起“重走玄奘路”,路过乌鲁木齐,受邀来讲了一场。

冯其庸老先生是国内研究“红学”的大家。那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老先生新出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展开的。

那时,我们学校的胥惠民老师给我们中文系开了一门“红楼梦研究”的选修课。

胥老师也是研究《红楼梦》的专家,估计冯老就是他邀请来的。

后来,我买来了冯其庸先生的书来读,也逐渐热爱上了《红楼梦》研究。

没错,好的讲座确实能影响人。

那些年,听过的讲座还有一位是德国波恩大学的教授白瑞斯,讲的人类学的内容。

之所以对这位教授的名字记得这么清楚,可能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听外国教授的讲座。

他的夫人是一位中国人。白瑞斯教授边讲,他夫人一边翻译。不仅令人赞叹,二人配合默契,简直是天作之合。

还有一次听讲座,是作家兼编剧王刚,不是那个演和珅的演员王刚哦!

这位作家王刚,新疆石河子人,西北大学毕业,是《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的编剧。

我读大学那几年,他写了部小说《英格力士》,市面上卖得比较火。

由于这本书我已经看过,现场提问递纸条时,我问的是关于这部小说的问题。

他在台上回复问题时,看到了我的问题,顿时挺激动,说居然有人看过《英格力士》。

他问是哪位同学,我站起来了一下,但由于我坐在礼堂非常后面的位置,他没有看清。

然后,就这么过去了。

我觉得吧,看到与否没有关系,读过他的书,就相当于已经和作者进行了深入对话。

这部《英格力士》讲的是一个新疆小男孩学习英语、向往远方的故事,满满的少年记忆和浓厚的风土人情,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

还有个作家来我们学校做讲座,叫做杨杰,也是我们新疆人,被誉为“特区文学”先驱。

他还写了长篇小说《假球》,被称作“足球小说的开山凿河之作”。

记得讲座上,他提到了他的“特区文学”代表作《我们去南方》,令我印象深刻。

但我后来找这本小说,怎么都找不到,因为时间较久,没有重印,已经绝版了。

又过了若干年,我居然在旧书摊上发现了这本《我们去南方》,我买回来,一气读完。

确实写得很不错,把年轻人去海南特区闯荡的勇气与经历写得酣畅淋漓。

书里的人物形象刻画生动,读后好久,几个主人公的身影萦绕脑海,许久不能散去。

关于新疆走出去的名人,还有一位,是我们新师大中文系毕业的师兄,叫魏圣泽。

他毕业后去了北京,开始参与纪录片拍摄。

讲座那年,他自己拍的一部纪录片《湖》,得了一个国外的纪录片大奖。

这一点令我十分惊喜,原来新疆走出去的孩子,也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让一心想要走出去的我,霎时信心大增。

又过了许多年,我已经到了西安,在看金铁木拍的关于兵马俑的纪录片《复活的军团》时,无意中看到,摄像居然是魏圣泽。

大学四年,只要有感兴趣的讲座,都会去听。这些讲座不只给了我们这些渴望了解世界的年轻人以知识,更拓宽了我们的眼界。

尤其是新疆出去的这些前辈们,让我们更加清楚一点,新疆的孩子,也能走出去,走出去后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从中汲取的勇气与信心何止一点点。

想起王刚在小说《英格力士》里写的,新疆的孩子,别让天山遮住了你的眼睛。

记得二十岁刚刚出头的年纪,在书店翻看到这句话时,都已经不是热泪盈眶,而是任眼泪在脸上肆意横流,旁若无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