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做蝴蝶,男生做蝈蝈”
4月24日,柏小“五校联动,同课异构”语文教研活动,期间由于有一些其他事情,所以只听了外区两位年轻老师的语文课。
本次课文是二年级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从两堂课的现场情况来看,气氛都很活泼和热闹,小学生都很活跃和主动,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整个教学流程都很清晰。新区的一位教师还特意穿上了一件绿色连衣裙,她那手舞足蹈的表演着实给学生带来了欢乐。只是两位教师几乎如出一辙的教学思路基本说明不了“同课异构”究竟“异”在何处。
“女生做蝴蝶,男生做蝈蝈”为了启发学生置身于诗歌的语言之中,和文本之间产生亲密接触,两位老师设计了一连串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一句句地品读诗句,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上不乏精彩之处。例如,一位老师为了渲染和强化“清凌凌”的意义,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便说“看到了一群小鱼在小河里游来游去”“在捉迷藏”等印象,几乎是联系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说明自己看到的情况,老师便和学生一起背诵“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的诗歌,通过联想加深了体会。另一位老师设置了一个填空题,“荷叶姐姐,我是( ),谢谢你( )”,将诗歌教学引申到“不仅外表美,心灵也美”的主题上,不着痕迹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意义。
“女生做蝴蝶,男生做蝈蝈”诗歌教学,最难的是意境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诗歌的语言清新质朴,能够和儿童的心灵一起跳动。老师常常会通过朗读手段来欣赏体会;问题是,朗读体会是需要咀嚼和品味的,是需要情感投入的。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加深“荷叶象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的理解,叫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遍很不通顺,老师鼓励读第二遍,第二遍还是打隔顿,老师再次鼓励读第三遍,终于读通顺了,老师表扬“你很勇敢”。从老师的表扬里,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耐心,但是,如果一味鼓励而不加指导,只是鼓励“勇敢”而不说明朗诵的方法,恐怕于朗读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正如接下来问学生“快乐吗”一样,学生并不十分愿意也并不十分响亮地回答道“快乐”,老师当然不满意,加重语气问“快乐吗”,学生心领神会地大声喊叫“快乐”,这样的“快乐”声音说的不客气一点,其实是逼出来的,是言不由衷的。另一位老师几乎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她让学生朗读时的要求是这样的,“谁来快乐地读一读?”第一位学生读得还可以,老师并不满意,就叫第二位学生,结果这位学生想读出快乐的滋味时反而读得十分地做作,老师却并没有指出来,也没有认真地指导。
阅读快感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诗歌的喜爱之情,是流露出来的一种真挚情怀。即使学生已经理解了诗意,如果没有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之中,没有切身的体验,是快乐不起来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当老师问“女同学,你想变一只美丽的蝴蝶吗”的时候,男同学是不是等闲视之,难道蝴蝶之中就没有男蝴蝶吗(美丽的动物可常见于男性呢),二年级的男女生之间是不是可以把他们分开呢。老师让“女同学都来做蝴蝶,男同学都来做蝈蝈”,然后分角色朗读,读是读了,是不是真心读了呢。读的时候,还让女同学张开双手舞动起来,男同学可就没有啥事情了。诚然,这样的一种角色朗读是符合一般认识的,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指责。但是,可不可以这样绝然分开呢,至少可不可以不要这样做呢。如果把这个问题换一换,说“有谁愿意变蝴蝶,有谁愿意变蝈蝈?小蝴蝶,你在做什么呢?小蝈蝈,你又在做什么呀?”让学生读读、说说蝴蝶和蝈蝈的生活,然后一起快乐地“歌唱”“我们的生活”,即使还是女同学做蝴蝶,男同学做蝈蝈,或许比人为地角色分设要好得多,在朗读之中进行感受和体会,更能荡漾出学生内心的涟漪来。
“女生做蝴蝶,男生做蝈蝈” “女生做蝴蝶,男生做蝈蝈”两堂课中听到了一个特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位老师问学生:按理应该是大大的荷塘小小的荷叶,怎么变成了大大的荷叶小小的荷塘,是不是诗人弄错了。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说“荷叶那么大,荷塘就小了”,有说“很多很多的荷叶,池塘就变小了”,可惜的是,老师没有在这方面继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感受满眼的绿色和一片片巨大的荷叶撑满了整个荷塘的景象,去领会小小的荷塘实在容不下这一片充满着蓬勃生机的绿色魅力。绿色,本就是活力与生机的象征,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快乐,更为人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两堂课上都有一幅盛满了荷塘的荷叶图,如果在想象描绘之后再打出来,效果会更好一些。毕竟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感受想象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配以画面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产生丰富的形象感。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富有想象力的儿童诗,通篇洋溢着儿童的情趣,全诗铺排出来的一系列事物,都是儿童生活世界中的小精灵,有一种令人神往的美好而清净的境界。如何抓住景物特征使灵动清新的语言跃出纸面,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想象世界、向往美好的情怀,值得我们从儿童的心灵深处进行教学设计,让文本散发出诗情画意般的美感,给小学生带来无穷的快乐。
“女生做蝴蝶,男生做蝈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