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名著的光环
我们每个人都会读书,读书其实就是读自己,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读书会让你成为自己”,这话不错,我们读书时,会发现自己喜欢书里的情节,或者很讨厌某个人物,还可能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人,读书多了后,对自己的了解会更为清晰,可能会发现自己是个好人,或者是人渣。
读书多的人,多少带点儿傲气,因为读书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也会强化自己的一些特质,有好的,也可能有坏的,所谓傲慢的偏执就是这么来的。
你读一本书,必然要受到其中的价值观影响,影响多与少,看你个人。虽然我常说有些作家会给读者带来不好的影响,但他们估计也蛮委屈,他们只不过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传递了自己的价值观而已,但一本书写出来,出版后,是必然会被很多人看到的,也会影响很多人,这点我们是不能回避的,无论主观怎样,事实是确实发生了。
所以我觉得有时候读名著应该试着去除些光环,把它当做一本书去读,不要拥有太多的敬畏心理。
其实这个道理我们很多人是懂得的,最典型的就是四大名著,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西游记》,如果我说我看过《傲慢与偏见》,你可能觉得我这个人多少带点儿高深莫测。
但我要说我读过《西游记》,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哦,哦!我知道,就是那个那个那个……”看没看过原著都不重要,关键是知道,西游文化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带着这份认知去翻来原著,就会天然带着些亲切感。比如你一开始遇见一个人,你很崇拜他,随着接触时间久了,可能光环会褪去一些,但你对他的了解却慢慢加深了,读名著也应该如此。
下面教大家一个小方法,读名著的时候可以带着这个念头去看,当然太投入了也可以不用,享受阅读乐趣即可。你也可以在读完复盘的时候想想这件事。
那就是,作者是有局限的。
人们常觉得名著很厉害,但书也是作者写的,所以他一方面受时代影响,一方面也受自己生活经历影响,作者写的书只是他看待生活的一种方式,你可以认可,也可以不认可,如果一个人不认可书中的表达方式,那那本书即使是名著,所带来的收获也不会很大,阅读过程还会很痛苦,虽然我自己涉猎比较广泛,其中也有些自己不太喜欢的书,但对于阅读不多,又想提高能力的朋友,多找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是一个很好很快的提高方式。
明白这种局限性,也是在尊重差异,我们一方面会明白作者不是万能的,这有助于我们提升写作的自信,只有把一个名作家当成一个人来看,我们才能找到慢慢接近他的可能,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因为我们也不是万能的,需要靠不断地学习才能达成我们心中想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