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品牌10大阻力,第一条就戳中了“痛处”!(上)
谁都知道,茶叶品牌强弱决定着中国茶产业的竞争力。
十余年来,在为地方政府和茶叶企业指点迷津、出谋划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茶叶行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十种隐性浪费,至少构成了十大阻力,严重阻碍了中国茶叶品牌的快速崛起。要做强品牌,提高竞争力,中国茶产业就要逐步排除阻碍十大阻力。
阻力一:不重视“免费的”历史文化资源
茶叶行业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大大小小的老板都会谈茶文化,但是,我们在全国市场的调研中发现,八成以上的老板不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去塑造茶叶品牌,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去卖茶,包括一些自身很有文化的茶企老板。
你必须清楚,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免费的,更有着惊人的品牌魔力和销售魔力,用好历史文化资源你不仅可以节省资金、节省时间、节省精力,更能抢占品牌先机,赢得尊重,获得快速发展的巨大空间。
所以,与其去做一些摸不着边际的事情,谈一些玄而又玄的茶文化,还不如耐下心来,动动脑子,多挖掘“免费的”历史资源,找寻一串串可以帮助茶叶品牌成长的“珍珠”,让这些“珍珠”衬托出茶叶的魅力。
但你别误会了,我没有丝毫否定茶文化的意思。相反,你要塑造茶叶品牌,顺利销售茶叶,你就必须理解中国茶文化并巧妙利用茶文化,恰到好处地利用茶文化,持之以恒地利用茶文化。并且,茶文化相关的资源大多是免费的或近似免费,至少是成本极低的,你没有及早利用、充分利用、长期利用,就是极大的浪费。
第二,将文化奉若神灵。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一样是深不可测,挖掘茶文化有助于塑造品牌,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人们对茶文化的追捧过了头,甚至成了一种浮夸和空谈。
要成功塑造茶叶品牌,我们对文化的热衷要“降降火”,不可张口闭口就去谈文化,把文化奉若神灵,以为有了文化就有了市场,却忽略了比文化更基础、更重要的物质层面:消费者为什么要经常喝你的茶?这一点,我们可以向立顿学习,学习他的标准化运作和产品创新,以适应消费者的“口味”,乃至适应消费者的生活习惯。
当然,我不是否定茶文化的重要性,只是强调在相应的时间段内,一定要分清谁是主次。茶文化一定要有,但是,茶文化要依附于物质层面的元素,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让消费者持续认可你的品牌,持续选择你的品牌,你的茶叶品牌必须要做好最基础的事情:产品!
阻力二:似是而非的“惯性思维”
茶园面积一样是越来越大,茶叶产量越来越高,茶叶企业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卖茶越来越难的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创作《茶商八部》正是为了帮助大家认清卖茶的真相和规律,从而快速卖茶。
在这种情况下,茶叶企业不可病急乱投医。茶企老板要明白,做茶叶品牌就是在做投资,要抓住品牌塑造的关键点,远离把做品牌误解为做设计、做包装之类的“惯性思维”,不能把品牌塑造停留在视觉形象上,做一套形象设计,做一本宣传画册,做一个企业网站等等。果真如此,自然达不到理想效果。
这就需要茶企老板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一次成功的实践胜过1000打纲领,品牌塑造是一个系统过程,“导演”和“群众演员”都需要,但他们的视角不一样,你若让“群众演员”做“导演”,拍出来的电影自然会不一样。
我经常茶企老板说,一切的“结果”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作为茶企老板,你需要从自己的舒适区中走出来,在不同层次上整合不同的资源,与不同的专家或机构合作,而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要抓着舒服就万事大吉。
阻力三:一不小心就“从零开始”
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天底下就从来没有绝对“从零开始”的事情,所以,我在“茶金会”上每次都反复强调,地方政府和茶企老板都要千方百计整合免费的资源,绝不能一不小心就“从零开始”。
不仅如此,整合免费资源的能力决定着一个茶企老板的成败,尤其是针对一些希望快速实现从“0”到“1”,渴望“后来居上”的茶企老板来说,能否大规模、多角度地整合免费资源,决定着其生死存亡。
但是,很多茶企在塑造品牌时,都喜欢谦虚地强调自己是“从零开始”,或者只是看到自己“从零开始”。作为老板这样说,本来不是什么错误,如果在运作品牌时,果真只能“从零开始”,看不到品牌成长的规律,则表明品牌运作思维存在“严重缺陷”,品牌运作策略“不及格”,品牌失败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
只要认清茶叶行业的机遇,茶叶品牌就不存在“从零开始”;只要找到合适的资源来整合,茶叶品牌就不存在“从零开始”。或者归根结底地说,只要你想成功塑造茶叶品牌,你就不能绝对地“从零开始”。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自己的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茶叶品牌要成功,不论是新品牌还是老品牌,茶企老板运作品牌都不能绝对地“从零开始”,否则,这将成为茶叶品牌塑造过程中的致命浪费,不仅浪费资金、精力,更浪费战略机遇。
阻力四:过度包装,助纣为虐
茶叶包装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与消费者的信仰、价值观和消费环境、消费理念、社会环境等因素都有关系,今天处理不好,明天的茶叶就很难卖出去。
我从来不反对别具匠心的茶叶包装,但是,我反对过度包装,这样做不仅浪费消费者的钱财,助长世人浮华奢靡的生活观念,而且不利于环保,也不利于茶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乎是“助纣为虐”。
工作室摆了很多茶叶包装,有的包装极尽奢华,我看到就很“心痛”,茶叶本来就是“土生土长”的,有着最为真实的朴素本质,为什么不能让“茶叶”做一回“茶叶”呢?
中国茶叶行业应该返璞归真,最好像管理农药一样管理包装,从消费者的内心世界入手,引导茶企实施适当包装,为子孙后代留一些道路,不要只顾着自己看着舒服、摸着顺手,就断了子孙后代的路。一旦环境遭受破坏,心灵一片荒芜,这种“浪费”的后果将可能成为茶叶行业的“灭顶之灾”。
人看远一点,路子自然会远一点。茶叶品牌要做,销售利润要有,包装要独领风骚,但是都要适可而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事情要提前预防。
阻力五:热衷于“搭便车”,茶叶品牌“山寨化”
没有自己特色,靠模仿或抄袭成熟品牌求得生存和发展,就是“山寨”。
就茶叶行业而言,“山寨化”的茶叶品牌在短期内会通过“搭便车”的方式,在灰色地带“借助”品牌优势,帮助企业赚得一定的超额利润,为以后的发展积累资金,但是,“山寨化”的茶叶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定位,没有按照自己的定位整合资源、积累资源,没有在销售茶叶的同时沉淀自己的品牌形象,则会错过大好的品牌塑造时机,造成巨大浪费。
渴望塑造自己品牌的茶叶企业,一定要预先避免“山寨化”的美丽陷阱,提前找到自己的品牌定位。如何做品牌定位?可参考《茶翅高飞》《推心置茶》,这里不再赘述。
对品牌的“偏见”和“短见”。“偏见”和“短见”比无知更可怕,因为知道“无知”的人会认真学习,存有“偏见”和“短见”的决策者却会将品牌引领至一条窄路,甚至是绝路。要顺利翻阅这座大山,其中至少有四个关键需要决策者把握。
关键一,地方政府或企业的相关决策人对品牌要有持续系统的认识,正确理解品牌,不能把做品牌简单等同于做宣传或打广告。
关键二,没有企业品牌做支撑的茶叶品牌,竞争力一定会很弱,地方政府要在塑造地方茶叶种类品牌的同时,加大力度扶持企业品牌,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品牌做强做大。
关键三,做品牌不是金钱的比拼,智慧的作用大过金钱的作用,对于茶叶品牌更是如此,决策者要学会“一分钱做品牌”的理念和策略。
关键四,中国茶叶及许多地方茶叶的知名度很高,美誉度也不错,但仍旧缺乏强势品牌,原因是,这些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没有顺势构成消费者的认可度。品牌要为销售服务,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才是好,否则,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此外,我在谈信阳毛尖崛起策略时,提出信阳毛尖要遵循“五‘尖’道”: 产业要“尖”、 定位要“尖”、 传播要“尖” 设计要“尖”渠道要“尖”,相关观点对其他地方茶叶理解品牌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