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3

2018-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百0

浅谈如何让高中美术课堂充满趣味性             

  美术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它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培养学生美术知识的任务。根据美术学科这一特点,美术课理应受到同学们的普遍亲睐,然而现实却并非都是如此,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

据说曾有一个高一班级上美术课,当任课教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一眼看见黑板上写的十二个大字:“教我真正的艺术,还我宝贵时光。”这堂课的结果自然是师生两派俱伤。后据校方了解,原因主要是该老师的课上得枯燥乏味,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在每次的美术课上,许多学生或偷偷地做其它科目的作业,或看其它方面的书籍。这位老师自然不能容忍学生的这种表现,于是每一堂课都要花去很多时间罚站、训斥学生,没收学生的作业和书籍,就这样一节复一节,美术课大多成了惩罚课。

    导致上面这样的“砸课”现象的原因固然可能很多,如学生潜意识里对美术学科的偏见和傲慢,对自我行为管控能力的不到位,对其他学科的偏爱和焦虑等,但其直接原因,无疑是因为老师课堂教学的索然无味而引起的反感,甚至敌对,从而干脆放弃对这一毫无兴趣学科的学习。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呢?

  美术教学的任务有二:审美情趣的开启、绘画能力的培养。

    作为高中生大都已有尚美倾向,多数同学已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和开发他们这种能力是美术老师的第一要务,培养学生的兴趣应从这方面入手。美术不是孤立的,它与文学、音乐、自然等密不可分,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对美术老师有很高的要求。作为美术老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仅仅会画的老师只是个匠,而不是师,因此老师的言行、穿着乃至癖好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可能是作品,至少是行为艺术,只有浑身散发艺术气息的老师才可能感染、影响、带动学生。加之人们对这一学科的传统偏见,老师不可能采用高压或惩罚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唯有让他们仰慕、追随才有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艺术成就的前提是快乐或者愤怒,他们处于一个和平也相对公平的环境,靠愤怒出作品的可能性不大,那就要引导他们在开心和快乐中感染艺术。其次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上课的手段应该要多样性,不要囿于传统的课堂,艺术在生活中,在天地间,要引导学生在寻常的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感受美,在慢慢的浸染中把美术课程当成提升自我学养、情趣、情操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的途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技能技巧外,更多的应该是引导他们走进美术迷人的世界,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观摩、去创作、去审美,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可能一开始真的什么也不会,但只要他动手,其画出的线条就是作品。谁能说阳春白雪就是艺术,下里巴人一定就是垃圾?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绘画也是如此。因此老师要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的美术观和构图方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兴趣根植于内心强烈的需求和使命意识。高中生不再是小孩,他已经懂得爱上一门学科将意味着什么?老师具备了这两个基本素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绘画能力自然就会随之而来。有了它,老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相对容易了。

  根据本人二十余年的美术教学经验,我认为加强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形成师生的情感共鸣

    在美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表现为: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相信教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教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教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正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教师,要想他们对这位教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育学中培养师生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是师生对同一美术对象的共同参与,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并互相给予对方尊重和欣赏;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艺术修养的差异,师生对同一美术对象的理解和表现也会不尽相同,但师生参与艺术活动所获得的愉悦体验这一结果是一样的,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持信任态度,对他们相对于艺术所处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即使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有些幼稚可笑,老师也不能表露出有一丝的轻蔑之感,而应该巧妙地给学生以指导,即不要让学生认为你是在挑剔与讥笑他,相反,应该让学生感到教师与自己对艺术理解和体验是多么地相似,对自己的美术独创性和想象力是多么欣赏和感到惊讶,也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美术课所给予他们的趣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设趣味横生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共鸣师生情感,利用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趣味横生的学习环境,利用艺术的魅力去吸引、感染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并且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美术课,并在这富有趣味性的课堂中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在美术课堂中,老师要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到引人入胜的境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课堂活动、去思考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趣味横生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处于趣味横生的学习环境中,会心情愉快,兴趣会由然而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课堂活动,去感受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这样就自然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高一绘画课《绘画的构图》,我是这样给同学们讲授的:在讲新课之前,首先我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并且各自发给他们一张白纸和三个物体的贴画,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组织在画面上,于是每组都派了同学积极参与在,气氛十分活跃,完成这一步后,我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给他们讲授绘画构图的基本法则以及指出常见的七种构图错误,最后再与同学们一起评判各小组选手的贴图,看看哪些是合理的构图,哪些是不合理的构图,并且加以表扬。这样一来,一堂本来比较枯燥乏味的构图课因为有了同学们的参与和体验,顿时变得这样趣味横生了,同时学生又在这趣味横生的课堂中轻轻松松地学到了知识。

    积极地鼓励和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强调技能技巧的掌握,也不能像其它学科那样注重书本知识的吸收,而是重在让学生充分体验美术的乐趣,进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每一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产生的体验有可能截然不同,不能以唯一的答案强加于人,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也不能打诳语说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就一定比一个小学生正确和深刻。记得绘画大师毕加索就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

    由此可见,老师不能只依据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多少来评判学生学习的好坏,而应该通过观察学生对美术的投入程度,以及在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加以评价。

    在学生眼中,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下点头,都是对他们的最高褒奖;反过来,教师的一丝皱眉,一下摇头,则可能是对他们的最大贬低。因此,美术教师心须鼓励、唤醒学生把他们所获得的艺术审美体验独立地、个性化地表达出来,并让他们从中树立起学习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表现也突出。事实上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他通过自己的起初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罗林塔尔效应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生信心不足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并恰当的评价,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烈的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美术兴趣才会保持长久。

    美术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我们只有尊重美术的趣味性特征,才有可能获得教学的艺术效果,使美术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教育教学效益,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审美育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