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的人生思考散文想法

如果爱66人性塑造

2019-03-01  本文已影响4372人  玩哲

自我是生命的一个承担者,但是自我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它身上有一系列的东西,所体现出来的是对人生的一种审美化的自觉追求。而人之为人,必然要追求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性,因为人性使人成为人,也使人从动物性中提升出来。因为人性,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那一份真善美的一种感觉。

所以,席勒说,“人性的自由不在于它的一种本能冲动,本能冲动并不带给人一种美感,恰恰是因为它能够用理性的东西去制约人性中的本能”。所以,人性才有美感,人生的存在才会有真善美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人性、人性可以塑造吗、以及人性是如何塑造的?

人性塑造的可能性问题,这个是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所有的人性之美的追求就都没有了前提;而在可能性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进一步来思考,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中,我们有哪些东西需要去超越,去扬弃,取精华,去充实?

这就又涉及到了人性的弃恶扬善的问题的探讨。弃恶扬善,就是对恶的一种抛弃,对善的一种弘扬光大。

而实际上,人性善恶,人类今天也并没有一个共识,或者说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人们总是对这一个问题有着很深的误解,就是人性自私的问题,而只有真实而真诚面对这些问题,真诚而坦然的对待我们的人性,我们才能拥有与感知到优美的人性。

一个问题的讨论,往往是两个方面,何以必要?何以可能?

就像我们开车来上班,又着急又怕迟到,于是就感觉能长个翅膀就好了,这就是很必要,有时候堵车堵得难受得很,长个翅膀很必要;但是,同时理性又告诉我们,这只是想想而已,因为长翅膀的可能性是没有的,如果有,那人就是天使了。

可能性是没有的,虽然有必要性,所以,一般的问题,也往往是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块来讨论的,何以必要,何以可能?

那么,从人性优美、人性塑造的必要性来讲,人要走向善良(至于人性是善和恶都无关于人一定要走向善良,因为人提出人性是善是恶的目的,并不是只指出本性而已,目的还是发扬与超越,最终还是要走向善,这一点是所有哲人都提倡的,但是起点或假设问题又很重要,它又决定了后面所使用的手段的不同,比如道家讲道德、儒家讲仁义、佛家讲因缘、法家讲规矩,目的都是为了要求人向善,但手段是不同的),这个肯定是不证自明的,为什么呢?

因为人性中有动物性,孟子把它称之为是禽兽之性。人有很多本能的冲动,感性的冲动,这些冲动往往诱使人去做坏事,人有时候的念头甚至很恶毒的,也希望好事能他一个人全占尽,甚至是希望别的跟你竞争的人,统统的在地球上消失,就自己一人独大,唯我独尊,当然这种事情也只是想想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可能性。如果地球上只有你一个人,那你也是显示不出你的独霸了。

所以,如何看待哲人们所提出的,“性善性恶”这类问题呢?

这实际上是我们一种动物性的本能的冲动,所以人性塑造的必要性问题,优美人性追求的必要性问题几乎是不证自明的,它不需要证明。

是人当然都会承认,人心有时候很恶的,但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他会认识到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善的,也正因为人也有向善向美的本能,或者人有反思自己行为的本能,所以他也知道什么是恶的不好的,他才要去超越自己的恶,从而达到更善一些。

其实不管性善还是性恶论,他们的出发点虽然不同,思想观点与论述方法解释技术,以及与采取的行为不同,所表达的都是人要超越善恶的层次,前者是好上加好,后者是从恶到善,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超越自己,最终达到人性之美。

而对于人性善恶的探索,是有它的意义,因为这必然会导致人生实践过程和手段的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趋同的,就是人超越自己,目标都是向善的。

人身上有动物性,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生物进化论表明,人确确实实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属于哺乳类灵长目,人是这样的一个物种,它当然无法摆脱生物进化对它形成的一种生物必然性,而这个生物必然性对人性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他确实有很多本能的冲动,比如自私利己,贪婪好色。

所以,说人是动物这是一个必要必然的问题,哲学家们在这个方面也并没有什么争论,即使是现实生活中,也没有人怀疑自己不是动物,但是,与此同时,人是有灵性的动物,这也是人类的共识,也就是说,人的动物性是需要超越的,这个必要性也没有什么可争论的。

人当然也有一些惰性,他也要睡觉也要吃饭也要干和动物一样的事情,当然了,人的灵性反思自己的时候,还是形成了一些观念,比如一些学生睡懒觉了也会谴责自己怎么那么懒惰,有时候一件事情坚持不下来了,甚至会谴责自己怎么那么没有意志力,看到别人成功了也想自己成功,甚至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无能。

也更有一些情况,比如如果根据别人的建议的话自己会过得更好,但就是不相信别人怀疑别人的好心,从而不按照别人的建议行动,结果出问题了,又内疚后悔,会说自己真的很自私、缺乏主见,甚至是该见义勇为的时候当了一种懦夫,而让别人成就了一份英雄的豪迈?

羡慕妒忌恨,虚荣没有爱心,我们也有很多人是活在悔恨之中的,那么这样的人性会产生一种批判自我的冲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自大到,认为自己是完人是完美的是不需要改变的,如果有,这个人一定是疯子或精神病。那么,这样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生物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而上面说的一些都是人的动物性,或人性的现象,如何来理解人的这种生物性?

其实,我探讨的这些问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想通了,这样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那肯定是无比幸福的一个人,当然也可以是另外的一种具有大智慧的人,或其它方面的牛人。

孔子当然也讲人的生物性,他称之为是人的天性,比如好色、自私、利己,凡事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一些人的人生逻辑往往就是,我的是我的,你的最好也是我的。从生物学或天性上讲,确实也是人性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但是,我们人类之所以会对这种生物性并不满足,之所以会产生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冲动,这其实就是人有一种自我超越的本能,比如人会自然的去主动的追求人性中更高尚的、更有境界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也更能够让别人认同,甚至让别人感动。

所以,人性塑造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有了这个思想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再来探讨人性塑造是可能的吗?

直到现在为止,哲学家们还是分成两个阵营的,一派的阵营认为人性优美,人性的塑造是真善美;而另一派则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性的塑造是不可能的。

从古到今一直有哲学家,包括到今天为止,像西方的一些哲学家,甚至还从基因的角度来研究犯罪基因,比如有些人认为,有了这种基因的人他一定要犯罪的,因为它基因跟人家不一样。或者,这类哲学家认为,后天的塑造和努力是没有用的,因为人都有自己的命运,那么这样一来,人的人性一定是邪恶的。

但是,也有更多的哲学家相信人性优美,人性的追求是可能的。因为人毕竟不只是生物学的存在,它还是一个社会的存在,他是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力的一种存在。因为,在生物界中只有人才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人虽然来源于生物界,但是它又具有了超越生物界的社会本性。

比如,他的理性能力能够告诉他,世界上如果只有他一个人生存,他也是没法活的,他必须跟别人交往,在和别人的合作的过程中才能生存。所以,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它才能够不挥发掉,一个人只有置身在众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融入集体,也就是团队中,他才能生存,否则,他甚至连起码的生存可能性都没有。

那么,理性就会告诉他,我必须在团队里生存,我必须在集体里生存,我就必须跟集体里面的每一个成员去处好关系,让他们能够很愉快的接受我,很愉悦的能够跟我打交道。那么,这就是人的理性能力。而且,这样一个能力可以使人超越那种自私利己、自我本位,让人具有一种正义感、同情心,甚至是将充满爱的集体主义,也努力的去变为一种现实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