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题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的内容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在十二、三岁年纪时就立下的远大志向。
笑儒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老师也问孩子们:为什么读书?笑儒的回答是:为科技进步而读书!
无论这个答案有多少出自对伟人的模仿,又有多少出自他个人的认知和理解,对于不到十岁的孩子,这恐怕是最令他自己感到满意的答案了吧?
那么,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又为什么让孩子读书呢?
我们如此努力地督促着孩子,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配合着老师给孩子检查作业,帮着孩子查漏补缺,自己也孜孜不倦地从书本和专家那里学习……
专家说:阅读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法门,我们就去找书买书,监督着孩子看书。
专家说:好爸妈胜过好老师,我们立即对照着好爸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专家说:要做零吼叫的妈妈,我们便收起自己的火爆脾气,耐着性子,给顽劣的孩子摆事实、讲道理。
……
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让孩子好好读书,然后给TA一个更好的未来!相信这是许多父母心中所想吧?
那么,何谓更好的未来呢?
有一位妈妈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除了学习家里什么活儿都不让孩子干,课余时间娘儿俩赶场一样地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之间,令人欣慰的是一直以来孩子的学习成绩很不错。
这位妈妈在一个政府部门下辖的单位工作,因为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所以做的工作事多钱少,很多同事离开了,她却一直坚持着。之所以在这里苦苦坚守,是因为她有一个关于孩子未来的计划。
她的领导是正式编制的公务员,而且据她所说是很有能力的人,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能考公务员,到时候可以拜托这位领导帮帮忙,使使劲儿!
朋友们得知她的计划都大跌眼镜:可是,你家孩子才刚上高中啊!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七年以后,且不说你的领导还在不在这个岗位上、帮不帮得上忙,你确定到那时考公务员还是孩子的最佳选择吗?
她犹疑了片刻,说道:总算多给孩子一种可能性吧……
我自小在厂矿大院儿长大,在我小时候,国家施行的是计划经济,进国营工厂当工人是很好的职业,收入稳定。而且老工人退休了,家里可以有一个子女直接进入工厂参加工作,当时称之为“接班”。有人为了让孩子早点接班,千方百计地早退休,甚至把刚上初中的孩子弄到厂里去上班。当时人们把进国营企业称为:端上了“铁饭碗”。
到了九十年代,国营企业效益下滑,后来渐渐停产倒闭,职工纷纷下岗,“铁饭碗”成了“泥饭碗”,一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就化为乌有了。
当初那些接班进工厂的,有的人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当企业发生了变故,他们很快找到了新的岗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学历低,又缺乏其他技能,或者一时难以找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收入很低,生活陷入了困窘。他们的父母早先为了让孩子“接班”,不够年龄就早早退休,所以退休金也远低于正常退休的同龄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什么才是“最好的”?今天的“最好的”到了明天依然是最好吗?
不妨回想一下,十年前二十年前曾经很吃香的职业现在如何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段时期内报纸上总讨论一个话题:教授的收入不如摆摊的个体户,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当时有个盛行一时的词——“脑体倒挂”,如今听起来多么陌生,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更是闻所未闻。
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今天的我们让孩子读书是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让他们熬到大学毕业以后能捧上一个“金饭碗”吗?还是为了用我们有限的眼力,为孩子指出一条没有弯路的康庄大道?
龙应台曾有一个经典的回答: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为什么读书?
作为小学生的笑儒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或许他的回答显得太大、太过理想化,那么,作为母亲的我将如何写下自己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