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数字化三要素人-货-场剖析

2019-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WoodyWu

1、从顾客深度运营的视角重新定义传统物理形态的三要素

“人”数字化:

描述:从人,拓展为唯一识别和可触达的Uni-ID;从单纯买卖交易历史轨迹识别,拓展到对基盘和高价值顾客量、关系深度和活跃度等角度的全息洞察;

剖析:全触点收集用户信息,建立统一的用户数据资产平台,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全业务链信息概览(SLV-单一用户视图),比如当下流程的CDP平台,可以定义为用户数据中台

“货”数字化:

描述:从货品,拓展为货品携带的数字化触点、按需求定制的货、服务、数字化内容等,从顾客视角推进品类和SKU 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规划和升级;

剖析:传统意义上的货只是单一的销售产品,并未从顾客视角看待,当人的需求融入到货的概念里面,就出现了诸如定制化货品,服务也是一种商品等等

“场”数字化:

描述:从门店和商场,拓展为能深化不同细分顾客的运营和提高不同货品链接度的营销、内容和服务场景,比传统物理空间具有更大可链接性、扩展性和发展空间。

剖析:从传统意义上物理场的运营延伸到了虚拟的场景,融合了更多突破物理空间的概念

2、三要素的六个高效同边匹配

“人”-“人”:

社交化驱动互动社区;会员俱乐部;顾客意见领袖;使用点评意见;朋友推荐奖励;团购、社区直销。

“场”-“场”:

移动化触点带动实体触点;商品触点与移动触点的融合;同城内旗舰店对卫星店带动;线上与线下区域拓展的快速渗透;不同触点间的开放和互动、体验一致性。

“货”-“货”:

针对不同细分客群、功能品类之间的交叉互补、拉动和延伸;流量货对毛利货的带动;自营品牌对联营品牌的价格带和功能互补;服务对产品的拉动。

“人”-“货”:

产品的顾客测试;定制、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应变顾客需求的柔性供应链;针对不同时点/ 区域/ 消费层次客群的产品铺货;社群关键词捕捉推动买手采购和品牌研发。

“货”-“场”:

线上线下不同触点的货品和服务铺设和预设;不同品类补货和最后一公里差异化策略;生态合作伙伴服务的引入和服务贯通。

“人”-“场”:

移动商圈引流;接触点对顾客的主动识别;专业知识和专家建议指导;根据客群需求进行实体门店选址和线上触点预埋;针对不同细分客群的营销和服务场景设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