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大家都称杨绛为“先生”,先生一词足以说明其无限的才华,钱钟书称其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应该是一个女子最为之骄傲的事情了,今日读了《杨绛传》,对其更是有深深的了解和崇敬,一个女子,做到如此,不枉此生。
杨绛先生出生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无锡,那一片灵秀的土地为她日后的人生给予着养料,也许由于这种环境,使她一向都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举手投足间透露着文雅。只是传记中的两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内心。一是,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杨绛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因为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她和钱钟书没有选择离开我们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心中的那个结,是的,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杨绛一反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于文革时,钱钟书被人莫须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应之激烈,震动了当时她的同事,我想这一种抗议是并不是徒劳,它是呐喊,表现了文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外柔内刚,这就是杨绛。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内,蕴含着刚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对丈夫的真挚、深厚的爱。或是换做另一人,很难做到如她那般镇静和爱国,如今大喊的爱国都有了污浊之气,很多人无法做到理智爱国,更别提要冷静对待。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妇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不谙事故,不了解他们的人就觉得他们有些孤傲了,但是他们自己劝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议,所以何必?这一种泰然的豁达,常常可见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他们之间的爱情我想这世上也是寥寥,他们对彼此的爱绝对超出人的想象,每每读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微妙感情,我都会为之动容,想象映现在我眼前的那副温馨有爱的场景,希望我此生也能如他们那般。
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们欣赏庄子的清静无为,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杨绛翻译出《堂吉诃德》,大使邀请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杨绛身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与澄澈,让我反思,很多东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我们一生所求到最后也只是内心的淡薄,当没有走出这一片沼泽,只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还不够深厚。就如,杨绛所说的,是你读书太少,也的确,我们确实需要依靠书来充实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在岁月的积淀下越发的深厚。
同时,当多件关于钱钟书的手稿与钢笔、圆珠笔等出现在拍卖市场的时候,杨绛立即发布了一篇公开信表示追究相关人的法律责任。虽然当时她已经是102岁高龄,但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着家人的利益。最后,拍卖相关责任人给出了经济赔偿并公开赔礼道歉,这即是对家人名誉的维护,更是对知识的维护。
周国平曾评价杨绛:“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杨绛的一生就是其灵魂修行的一生,来时安然,去时安然,那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