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灯亮着吗?》读后感

2017-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涤生2005

没有一诺的推荐,也许不会看这本书。自从人有了意识,就开始面临问题并需要解决它。单个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接二连三,持续出现在我们的一生当中,看看这本书,兴许就打开了问题世界的另一扇窗,时不时问一下自己:我的灯亮着吗?

全书20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生动的案例,提供了许多我们未曾发现的视角,当大厦电梯运行慢的时候,你会想到电梯本身,还是会先想到该由谁来负责?我们很容易被问题的表象干扰,看到大厦房东和用户之间的矛盾,就条件反射的把问题上升为双方利益的博弈。

我们每天都在解决问题,可好像没搞清楚什么是问题?被领导批评、表白被拒、缺钱、衣服脏了、饭不好吃、天气太热、考试分数低……诸如此类,都叫做问题,但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有什么共性?书中告诉我们,问题就是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你希望表扬,却受了批评;你希望表白成功,却被拒绝;你给朋友发微信,对方迟迟不回复;你正在看我这篇文章,想有点收获,却发现毫无用处……凡是实际情况跟你的预期理想不同,就产生了问题。回头看,当你知道问题是这样定义的,是不是有了新的解决视角,除了让实际靠近理想,也可以尝试降低理想,或者把理想分为几个阶段,逐步实现。

在看本书时,我也在看《穷查理宝典》,关于查理·芒格的书,里边有个观点是:“在拿着铁锤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像钉子。”这和本书中投标案例的启示异曲同工,当比利去第二家公司的时候,发觉对方在用程序包解决问题,而且非常得意,认为有了这个预先设计的程序包,能节省大量时间,这就好比手中拿着铁锤的那个人,因为手中有了程序包(铁锤),并且只有程序包(铁锤),就会条件反射的将遇到的任何问题去配合自己拥有的解决方案,强行把问题描述成跟程序有关的,那个手中拿铁锤的,就会局限在如何利用铁锤解决所有的问题。

看起来是不是挺蠢的?但现实中我们常这么干,当自己擅长某个思维方式,就觉得它是万能的,用它思考一切,无论是否合适,就把所有问题都套进去,像成语中那个削足适履的人。

书中有趣的点很多,看的过程会发现我们常犯的错误,假如没人提醒我们,可能永远意识不到。在周六傍晚,进行了一个8人的读书分享会,就每个人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进行讨论,由于是初次举办,规则不是很明确,所以进行了有限的讨论,除了讨论的话题本身,发现每个人在描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如何准确的描述是很重要的,准确的表达才会产生高效的沟通。

就我个人而言,印象深的是第十四章的问题,詹妮特小姐要去波兰看祖母,却在资料审核中遇到了麻烦(资料少了一份),在解决这个麻烦的过程中,她从官僚机构想到受贿,从受贿想到官员选拔制度,绕了一大圈发现,交谈中自己一直是抗拒的坐姿,表情也很抵触,想到问题可能在自己身上,她换了一种礼貌的姿态去交流,因此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最终解决了问题。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一件事情,2015年,我去一家发电厂做设备安装,某天该厂突然加强了外部人员审查力度,导致我所带领的技术人员无法入厂,而厂内设备问题急需解决,我就自然而然的认为是厂方在有意为难,因此态度不是很好,让双方僵持,最后动用了领导关系才得以解决。后来反思,该厂加强审查力度,并不是针对我的,其次,我没有提前为技术人员办理好该有的手续,可当时我一心认为是对方的问题,且对方是门卫,就态度不友善,让一件自己能解决的事情,上升到领导的层面。对我可谓是深刻的教训,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是不是存在问题,再从外部找原因,也许问题就能迅速的解决了呢。读书会分享的过程中,大家提到情绪控制、暂停10秒再反应、提前想好预案的建议,都是很不错的,今后会在生活中去实践。

最后想说呢,人只要有欲望(理想),问题就不会停止,解决一个问题,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但不要怕,只要新的问题在我们解决能力以内就行。同时,要不断扩充自己的解决方案库,做个高效的问题解决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