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给人力量的文字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平凡的世界》里银行那些事

2016-09-06  本文已影响822人  深莫

今天再来说说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细心的读者肯定发现了,小说里面多次涉及农民企业家孙少安银行贷款的事情,在这里,作为金融从业者,突然想聊聊《平凡的世界》中银行的那些事。

首先,《平凡的世界》纪录的是1975到1985十年间的中国,虽没有指明确切地点,种种迹象看来是在陕西。期间国家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也是小说中着重描写的,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初,责任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开来,而在1980年之前,主要还是实行着公社化,吃着大锅饭,这个时候的老百姓也基本没有闲钱,对于货币的概念不大。1980年到1985年间,随着劳动力从农田解放出来,老百姓手头开始有钱了,市场贸易也丰富了起来,这段时间的物价应该是上涨的,但今天分析的孙少安贷款是在两三年间的事,物价上涨暂不考虑。

《平凡的世界》剧照

孙少安的第一次贷款出现在第二篇第七章,实现责任制不久,孙少安向公社信用社贷款700元用于买骡子,等拉完货转手把骡子卖了,1100元买来的骡子卖了1600元,净赚500元。有朋友肯定看出端倪了,转手搞买卖可比搞生产赚钱容易啊,只要有本,只要能贷到钱,在那个时代都能赚钱。那次,孙少安还掉了贷款本息,有了2000多元的流动资金在手。随后利用拉砖赚的钱拼拼凑凑弄了个砖窑,为以后的实业创造了资金条件。

《平凡的世界》剧照

第二篇第二十七章,孙少安为成为一个真正的冒尖户,决心把烧砖窑办成砖厂,资金成了最大的问题。一台中型300型制砖机就要5000元,再有其他花费,具体没说贷了多少钱,估计应该在几千元,没出什么差错,他们在年终还完贷款后,还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当然还有固定资产。

在别的“冒尖户”们外出逛悠的时候,孙少安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开始谋算他下一步的宏图远景。他想回去以后,先立刻筹划买一台中型300型制砖机,多开几个烧砖窑,办它个真正的砖厂!

当然,要迈出第一步困难就很多。首先是资金问题。一台中型制砖机就得五千元,他个人的钱根本买不起;更不要说扩大生产还得有其它花费。至于人手,现在倒可以雇几个人;虽然雇工还没有明确的政策,但许多地方已经有这样的现象,公家一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据他二爸说,报纸上现在对这问题正讨论着哩。

他首先发愁的是钱。没有办法,看来只能走贷款这条路。

第三篇第六章,孙少安决定扩大砖厂,很大一部分也是为了父老乡亲都能赚点钱,解决一点就业问题,第三篇第十二章,孙少安通过农业银行贷机械设备款月息九厘六,贷款本金1万元。注意到的一点是孙少安晚来了一步,省建设委员会的一批无息有偿投资贷款已经被贷完了。我们知道,老板如果不多为着自己考虑一点,只顾着做好好往往是会吃亏的,一旦陷入危机,没人帮的上,孙少安也恰恰落入了这样的危机。烧出来的砖失败了,砖窑破产了,不仅贷款还不上,连工资都还不上了。可见这个砖厂风险有多少大,一个小小的因素即可致命。之后没有银行肯贷款给他,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死循环。

可是,要扩建砖场又谈何容易!

这需要一大笔钱,他卖掉现有设备,加上手头那点积蓄,只能凑个五六千元。而仅买一台400型制砖机就需要九千元——连同运费和提货花费的盘缠,少说也得一万。另外,扩建烧砖窑和添置相应的设备,没有五六千元就别想投入生产。

粗粗一算,他至少也得到银行贷一万块钱的款。不容易啊!

但孙少安既然雄心已定,对他未来的事业就不会犹豫踌躇。

秋田里的大忙乱一结束,他就拖着两条疲惫不堪的腿四处跑开了。经过一番艰难机巧的讨价还价,他把原来那台小型制砖机卖给了石圪节新开张的砖瓦厂。这台制砖机原价五千左右,他卖了四千五百元。机器他已用了一两年,这个卖价已经相当不错。

接着,孙少安就心急火燎去找他的同学刘根民。

根民现在是石圪节乡乡长,手中握有大权。老同学对他的支持一如既往。不过,他有点遗撼地说:“你来得太迟了!前不久,省上的山区建设委员会发放了一批无息有偿投资贷款,现在都已经被人贷光。你只能通过农业银行贷机械设备款月息九厘六。”

第三篇第三十四章,孙少安通过胡永合的朋友,在外县转贷了别人的款,可惜被人告发被逼立即还本息,最后在县长的帮助下终于获得了本县的3000元贷款,随后事业风生水起,日日兴旺,一九八三年底,孙少安就还完了银行两次大笔贷款的全部本息。

《平凡的世界》王雷 饰 孙少安

坚冰打碎,一河水全开了!

第一批成砖呱呱叫出窑后,三天内就销售一空。欠村中所有人的钱马上还清;山西柳林妻哥那里的借款也立即寄还了。

这个塌垮了的砖场在接受了失败的教训之后,第二次起飞便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一九八三年底,孙少安就还完了银行两次大笔贷款的全部本息。砖场生产逐步进入了满负荷运行。当一九八四年开始的时候,盈利就滚滚地进入了孙少安的腰包……

这是一个圆满的故事,但我们不难发现,要是没有县长的面子,孙少安很难东山再起。其实最后只是一笔3000元的贷款,用好了,撬动生产,不仅顺利归还了本息,连原来的一万元本息也还掉了,要是按照现在的思路,出现贷款还不出的情况后,基本没有第二次机会。

关于利率,小说中明确的只有一次,月息九厘六,其他时候都是利息滚到了几百元的描述,没有确切的数字,我简单查阅了相关信息,可没找到当年的贷款利率,只是在建行网银上查到当初的活期存款利率是2.88%,没有定期的概念。如果这样算来,九厘六的利率折算成年是11.52%,这个存贷差实在厉害的紧啊,当年的银行这么赚钱?天理何在?

关于贷款用途,孙少安的第一次贷款是买骡子,700元应该算个小额,自主支付吧,接下来的机械设备款则是受托支付,直接打到了河南用于购买设备。其实外县不外县倒是不重要,之所以要追回孙少安在原北县的贷款,原因也在用途上吧。当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贷款是极度稀缺的资源,本县的支持都还不够,怎么会用来支持外县?哪像现在,只要能赚钱,哪里的企业不能贷?应该是当时老百姓还不富裕,储蓄不多,贷款规模自然也不多啦。在这个极度需要大钱办大事的年代,钱给谁,谁就能发达。

当时的银行还没有商业化,相互竞争不强,公社信用社办不了的贷款去县上农行办,而不是信用社高一级的分支行,各个银行各有分工,显得非常和谐。现在为了促进市场经济,进一步放开市场,银行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是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完全放开会出问题,放任不管也有问题,在对于银行的监管上面,一直都是老大难的问题。哪怕现在,说是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看吧,出乱子的时候希望国家不要盲目来救市,既然放开了就让市场多缓和一下,等到时机成熟,市场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怕就怕市场还没充分到位,已经闻到了火药味,然后政府就出手了,搞到最后市场作用也没发挥了,政府也不知何时收手,这才是最坏的结果。

回到小说里,回到前面讨论的话题,要是没有县长出面,孙少安还不了最初的贷款,后面也没银行敢贷款给他,不仅原来的一笔贷款收不回来,孙少安一家也算是完了,有点冒险,却能双赢的事情,为什么银行不敢做?说白了,就是在企业困难的时候该不该扶持一把,该不该去雪中送炭。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该,因为风险太大,这是绝对违反经营理念的事情,而且谁做了谁得承担责任,如果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企业,谁肯?而且现在银行的条件越来越严,硬杠杠越来越多,很多事情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比如这种出风险的企业,即使想救也会被各种各样的制度及流程给拖死。

第三套人民币,发行于1962年-2000年

我始终觉得,金融行业,应该和医疗、教育等一起,由政府统一去管理,如果没有了利益上的纠纷,如果没有现代商业银行的“锦上添花”理念,我们的实业会走得更远。我们需要更多的政策性银行,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商业银行。

最后来说一说一个不容忽略的小细节,孙少安将参加工作后的第一笔工资用汇款的形式汇给了父亲,按照小说的描写,“他能想象来,这张汇款单出现在双水村将意味着什么。他似乎看见,父亲是怎样捏着那张纸片走进了石圪节邮政所墨绿色的大门”,和现在不同的是汇单是先寄到村子里,然后再去邮政所办理,应该是拿现金吧。凭汇单就可以拿钱了么?那汇票就和存单、支票的性质差不多了。估计在现在这样的形式拿不了钱吧,也许是当时的情形下,就只能以这样的方式。那为什么不直接寄钱啊?怕丢了么?拿个信封什么的包包好应该也不知道的吧,50元钱也没几张纸而已啊,何况汇单也是用一分钱买来的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