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程序员的断舍离
很多人都是一样的,每天忙碌的工作、忙碌的生活,但是每天似乎变得更加沉重,生活总是在欲望和对比之间,不自觉的在做加法。
同龄人去了美国、新西兰、欧洲旅行了,自己也要去一次,并不一定很清晰这样做的真实需求,仅仅在表面上要满足虚荣心的作祟,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
身边的亲人、同学都赚的满钵满盆了,自己也要为了钱,继续委屈的搬砖,直到生命无法承受,依然不能接受站在队伍后端、或者特立独行的人生。
别人到了30岁都结婚生子了,自己如果还没有赶上末班车,就是一种耻辱,就是一种不完满,所以哪怕恋爱的对象并不理想,哪怕还不是生孩子的时机,一切都稀里糊涂的被推着也要上车。
人生,有时候真的像是在演戏,剧本就是你自己眼中的参照物,别人怎样怎样了,自己的戏码早就已经写好,踏着老路,不回头的往前冲着,直到头破血流,说白了,其实还是为了面子、为了别人的评价而活,没有真实的自我。
而儿时,之所以我们快乐,我们单纯美好握着小幸福,因为那时候我们不懂面子,不懂别人,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原始的欲望和需求,我们就活自己的小天地,有玩具玩、有甜点吃、有朋友作伴,就是开心的,其他多余的一切都不重要。
当苦逼的生活在一个污遭麻木的空间和时间里,感到无助无奈,感到精神上无比脆弱的时候,人们又会开始反思和寻找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而当一个人在精神上做加法的时候,会渐渐的意识到,很多眼见的物质的,外在的,虚荣的、面子的东西都变得慢慢无足轻重,而这样一种心态未必是要人到中年,或者老了的时候才能有,只要哪一天,你觉得自己其实很匮乏,很低俗、找不到自己的境界和状态,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就回去探索这样的一种精神境界。
此刻,我正想推崇的正是一种断舍离。
写断舍离的作者,写的好的并不多,知名的还是日本的作家们,但那似乎离自己很远,总是找不到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感。
而当我看到这篇程序员的生活清单时,一种深藏内心的断舍离的崇拜之情又被激起。
以下是他的原文,望共勉。
我是93年的,2015年毕业从山西老家来北京开始北漂。
条件有限不可能带很多行李,此时突然想起大学时看过的一本关于断舍离的书,就找出来照着准备行李,最终装满了一个30寸和一个20寸的行李箱,它们成了我来北京的全部家当。
这就是我开始断舍离的契机,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到北京后在「上地」附近租了间次卧,1200元/月。
房间里除了一个衣柜连床都没有。当然我也没买,去宜家买了被子枕头,在地板上打地铺睡了8个月。
起床后把褥子被子装进衣柜,感觉活得像日本人一样。
我打心底里感谢「断舍离」,它给我的北漂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我也从不认为这种生活状态是在吃苦。
因为屋子里很空,干什么都会很自然地专注,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工作。
我后来又去宜家买了桌椅,都是最便宜的那款,桌子是110多,椅子39块9,搬家时都没带走,直接扔了。还有被子枕头都直接扔掉再去宜家买新的。
安全感还来自一切都井然有序,比如我会用表格管理自己所有的物品,这样我知道哪些东西需要丢掉,哪些需要换新。
这几年又非常克制地添置了一些东西,下图是最新的表格:
下次搬家要带走63件东西,预计两个箱子加两个宜家袋足够。
对我来说收拾屋子只需要做两件事:把被子铺平,擦一遍地。
我一度还想买个吸尘器,后来还是觉得没必要就忍住了,空气净化器也是纠结了很久才买的,再搬家没准儿会扔掉。
因为从不买纸质书,周末偶尔会找个书店呆会儿。其实也没什么空闲,我们公司早10晚9+大小周。
我在公司和家里的桌面也很变态,电脑+显示屏+键盘鼠标+水杯,不会有任何多余的东西,纸抽都放到抽屉里,这么做工作效率非常高,思路清晰,打开屏幕就干活儿。
我偶像就是乔布斯。他本人,苹果产品都是变态的断舍离,有次我去苹果Genius Bar修电脑时看他们工作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太享受了。
还有件事儿挺出乎意料的,我常年就这几身衣服,从来没人问过我没啥不买新衣服。北京真的很包容,也可能是我太透明了吧...
我对断舍离的体会:这真的就是一种形式主义,但也确实会让自律变成很容易的事。
平时除了吃饭真没什么花钱的机会, 所以我也挺能攒钱的,当然再怎么攒,想追上北京这趟车也不太可能。
在北京还没正式谈过女朋友,冬天经常在惠新西街南口那边跟团滑雪,遇到过挺合适的,但也不了了之,确实没怎么在这方面花心思。我也担心对方会不会介意我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断舍离让我找到了一种和自己、生活相处非常舒服的方式。